公子他悔不当初(201)
听到萧煦这样的话,杨奕又想起了那篇诉状,他又去拿来了那纸诉状,细细看了一遍。
或许又真是因为父女之感。
杨奕现下越是看,心中便越是觉着有种奇怪的感觉。
他曾看过杨水起写过的策论,不同于她这个人平日看起来的模样,柔顺明媚,纸笔之间,她条理清晰,但言辞也总是过于激烈,杨奕曾告诉她说,
“不要这般激进,要以理服人。”
可那时候杨水起回他,“我虽疾言,虽令色,可难道没有理吗?”
她不觉得自己没有理,她也改不了这个毛病。
她写着端端正正的簪花小楷,笔下文字却又如此暴烈。
这偏诉状特色太过明显,虽杨奕没有看到最初的正本,没能看到杨水起的字,但还是一下子就想到了她。
一旁的萧吟也在沉思,他是看过杨水起的策论的。
也知道她的风格笔法。
现下显然也起了疑心。
他从堂屋这里回到了常庆院之后,马上就对手下的人道:“你们去找,这篇诉状究竟是从哪里传出来的,若能有最原始的正本,也行。”
这诉状传了千遍百遍,从哪去寻正本?
即便无从下手,但他们还是应下,而后离开。
他们来来去去,而萧吟的视线从始至终都落在墙上挂着一副字帖上。
“岁岁年年,万喜万般宜。”
是杨水起送给他的。
萧吟的手指不自觉拢紧。
杨水起,会是你吗。
会是她写的吗?
可若真的是她,她是经历了些什么,才又会写下这样如泣如诉的诉状。
第七十章
严寒褪去, 天气一日比一日暖和起来,很快就进了初春时节。
初春多雨,小雨淅淅沥沥连着也下了个十来日, 春日的空气迷迷蒙蒙,将人的眉眼都染上了几分水气,好在这日终于出了晴日,圆日挂在天空,十分耀眼明媚。
杨水起同赵萍安两人正在院中晒着药草, 连日的阴雨天让草药都快生出了霉气。
赵萍安对站在架子对面的杨水起说道:“你那封诉状, 果真流传开来,大街小巷,现下无人不识此书, 想来也已经传到了宫里头去, 能叫那人气得半死。”
就连赵萍安先前也没想到竟真能有这样的成效。
他不是爱修道吗。
不知现下是否还修得下去。
杨水起应道:“他太过分了, 若流传不出去,才是不像话。”
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 并非是夸张玩笑话,此诉状能流传出去,确是在杨水起的意料之中, 可怕也只怕景晖帝气在头上, 到时候发动锦衣卫的人不择手段也要找到那个始作俑者。
他实在是太过小心眼,一句怨言听不得,一句直言听不得, 现下不气得口喷鲜血那才是不叫正常。
杨水起的伤也好得差不多了,赵萍安还有她的母亲待她都十分照顾。那回受了那样重的伤, 现下面色竟已十分红润。
阳光照在人的身上暖洋洋的,药草的气息沁入了鼻中, 竟带着一股莫名的叫人安心的味道。
杨水起抬头,看着万里无云的晴日,思绪开始飘散。
她想,若待事情平息下来,往后就这样吧,他们一家人,就搬到小屋子里头,就这样安安静静地过一生。
可现下就是这样的愿望,看来也实在是奢求。
就在她走神之时,大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走到了一边来,她手上也抱着一堆药草,显然是方从屋子里头搬出来的,见杨水起在发呆,她笑着问她,“小水,想些什么呢?今个儿中午想吃些什么,婶婶给你做。”
大娘心地良善,初次见到杨水起的时候她如此可怜,心中难免对她多为怜惜,况她嘴甜懂事,生得又颇为讨喜,而后更对她照顾有加。
赵萍安在一旁听到这话只道:“娘,你太偏心了,怎只顾着小水,不见得问我。”
杨水起在一旁笑着回她,“麻烦王婶了,以往都是婶婶给我煮饭,现下我伤好了,我来也使得的。”
大娘姓王,平日里头旁人都唤她王大娘。
“你会做饭?”两人看向了杨水起的眼神都带了几分惊讶。
看不出她竟会做饭。
杨水起还没来得及回答,就听到了院门口那处传来了一道声响。
“嗐,我的老嫂嫂,你原个是在这啊!前头四处寻你不得,不曾想着是在这处晒药,难怪嘞!”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往院门口看去,就见一穿着鲜艳的中年妇女往里头走来,日光照眼,她头上的银簪尤其刺眼。
见到人来,王大娘放下了手上的东西,迎了上去。
“你今日倒得空了寻我了?前些个时日人影也不见得,难为你上门来。”
“这不是下雨嘛,没得机会出门……”
那边两人就这样扯在一起寒暄了起来,赵萍安扯了杨水起到一旁低声介绍道:“这是我娘那边的远亲,当初凑巧同我娘嫁到了一个地方进来,她的丈夫是当地镇上的知县,平日里头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扯着我娘说话。”
原是这层干系,难怪听着这般热络。
这知县夫人看着也颇为明朗,一看便也知道不大是穷苦人家出身。
王大娘同她说着说着,也不知怎地是说到了杨水起来,那知县夫人一眼便瞧到了在一旁站着的她,哑然道:“竟有这般标致的姑娘……老嫂嫂,你家里头有这样的好姑娘,怎一句话都不曾透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