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名门天姿(722)

作者: 紫苏落葵 阅读记录

“齐国公多虑了。莫说她出示了身份铭牌,就算她不出示,普天之下,能有她那样气度的女童,我想没有第二个。”秦叔宝缓缓地说。

李世民听闻是杨氏阿芝前来,心里竟是一动,莫名觉得喜悦。这一则是因对这女娃甚为好奇,二则是想到这女娃与恪儿感情甚笃,她到来的话,恪儿的事定然是有转机。

“大将军什么时候也靠直觉来说话了?”长孙无忌反驳。

大臣们议论:“这样是不太妥,万一是歹人冒充的呢。”

“就是,这杨氏六房可还没入长安。这杨氏阿芝擅自入长安也于理不合。”又有人说。

李世民懒得听他们废话,径直道:“快传杨氏阿芝觐见。”

“陛下,使不得啊。”侯君集连忙说,“不知此人是真是假。恐对陛下不利呀。”

“满朝文武,身经百战,还怕一个黄毛丫头?”秦叔宝反驳。

太子随后附和:“是啊。这朝堂上可有不少武功卓绝之人,再者,陛下功夫也不弱呀。”

“各位莫要议论,宣杨氏阿芝前来。”李世民挥了挥手。

众人不再说话,长孙无忌心里却是有些不安。若是外面的人将这杨氏阿芝弄死了,这边厢要追查起来,若是查到长孙一族的头上,岂不是说长孙一族也是奸细。

就算没证据,这陛下一旦怀疑了,长孙一族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长孙无忌只觉得脑门上的汗涔涔下,背脊一阵阵发凉。怀着同样心事的还有长孙冲,他先前交代的是“神不知鬼不觉,做得干净利落”,如今要真是将这杨氏阿芝灭了,这事还真就复杂起来了。

众人各自心怀鬼胎,又各自都期待瞧一瞧杨氏阿芝到底是怎样一番惊才卓卓。

朝堂上很静,只有屋外的鸣蝉在不遗余力地叫着,预示着夏季马上就来临了。

过一会儿,魏征忽然便上前一步,道:“陛下,杨氏阿芝来此,还有好一会儿,趁此时,臣想向陛下进言。”

“嗯,你说。”李世民耐着性子。

“恕臣直言,蜀王弹劾案,陛下得拿出方案来。可不能因他是你的儿子,就这么无限期地拖着。”魏征径直说。

“魏爱卿,前些时候,我已说过,蜀王遇刺,在弘农杨氏生死未卜。此番情况下,还如何审理这弹劾案?”李世民继续耐着性子解释。

“即便蜀王遇刺不能来长安,但人证、物证俱在,还请陛下早日下了定夺。”魏征朗声道。

第424章 大局

魏征知大局,严于律己,不畏强权,又确实有大才能,早年更云游四方,知民间疾苦。

也因此,李世民才会想方设法把这个李建成的旧部变成大唐的重臣。在秦王府旧部的联合不满下,先给了个谏议大夫,再兼任尚书左丞。

得了个良臣,李世民高兴。但世上所有的事都有利有弊,你享受了好处,就要连带着接受一下负重用。比如魏征的好处很多,但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他是出名的倔脾气,认死理,而且认定的事从不给他这个皇帝留面子,丝毫不考虑考虑他的感受,好歹他还是一国之君啊。

比如,现在,他最厌恶旁人提及李恪的事,尤其是弹劾。

“魏爱卿,如今军情十万火急,实在不是提蜀王这么微不足道事情的时候。”李世民很严肃委婉地表明现在能提李恪。

但魏征立马就反驳道:“陛下此言差矣。这事一是一,二是二,若蜀王真有二心,那动摇的也是国之根本,岂是小事?”

“魏爱卿,大理寺过堂也需亲审犯人。如今,你是让我直接宣判蜀王吗?”李世民不悦。

那些蠢蠢欲动想火上浇油的人立马按兵不动。魏征则是睁着一双大眼睛,很刚正不阿地说:“臣并非是让陛下现在宣判,而是想让陛下派出人将蜀王接回来。到底身子骨如何,是否真实重伤不能成行,这些都不能光听蜀王一面之词。另,既然有人弹劾蜀王与三路将军过往甚密,那就有可能有二心。陛下该早日命人看管蜀王。这既是为蜀王好,也是为大唐好。”

李世民无言以对,魏征这话没错。

李恪既是犯了事被弹劾,无论是否无辜,就该回来当堂对质,查明真相。若真是重伤不能前行,就该请医术最好的尚药局奉御前去诊断,若尚药局奉御诊断不能前行,那就作罢。若是可以,那就要将李恪送回长安。另外,既是可能反叛之人,就该看管起来。

但是作为父亲,他本能排斥这样对待儿子,尤其是救过他命的儿子。他看了看文武百官,没有人要为李恪说情的。就连前排的秦叔宝也是一副泰然处之的样子,无动于衷。

罢了,百姓有百姓不的自由,君王有君王的难处。再者,李恪本身就引得太多人蠢蠢欲动,是处于风口浪尖的孩子。如今接受魏征的方案,未尝不是对他的一种保护。

“各位爱卿,对蜀王一事,可还有别的建议?”李世民例行公事地问一句。

他本来也没抱多大的希望,可是年幼的太子上前一步,道:“启禀陛下,臣有话想说。”

李世民心一凉,若说谁人对太子地位威胁大,那得是蜀王。就连他这个做父亲的也这样认为,太子自己怎么会不这样认为呢?此番,太子是要落井下石么?倘若真是要落井下石,那真是让他觉得凉薄。

“你,身为太子,此番,不合适吧?”李世民径直说了。

太子一愣,道:“多谢陛下体恤,臣乃大唐太子,自有太子的气度。此番,臣所言之事乃臣弟蜀王李恪已回到长安,如今就在东宫。”

上一篇: 锦堂春 下一篇: 莫清歌:代嫁狂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