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大唐诡务司(168)
“回施主的话,当时是留了三十人在司中,但后来圆寂的圆寂,离开的离开。如今就只剩十余人了。”
李好问在心里默算这黑衣小僧的年纪,会昌法难那时,这小师父应当只有十二三岁年纪,只有卓来那么大。
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荐福寺还是坚持收留了眼前这少年僧人,可见出家人确实是有几分慈悲为怀。
但据这黑衣小僧说,过去几年中,亦有僧人自行离开。
生存与信仰,孰重孰轻——看起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既然如此,就随便问问吧。
李好问便也向那黑衣僧合什躬身:“请教小师父法号。”
黑衣僧忙道:“岂敢,岂敢,施主太客气了,小僧法号智泉。施主今日到荐福寺来,是要礼佛吗?”
李好问看看荐福寺的佛堂,见香案前只有寥寥几朵香花供奉,香火寂寥。但自己这个香客也来得突然,双手空空,什么也没带,只得说:“我久闻荐福寺大名,今日过来,是想要观摩一二。”
听说李好问并没有礼佛的打算,只想随便看看,智泉也并不着恼,而是将李好问往寺院中引。
“施主请看,这是本寺正殿,供奉佛像为大日如来。”
李好问望着殿中的佛像略有些发愣,只觉眼前的佛像,与自己印象中在后世所见的有些不同。
这尊大日如来为法相庄严的坐像,大日如来头戴花蔓宝冠,宝缯垂肩,上半身袒露,臂、腕戴钏饰,胸前佩戴璎珞,双手施印,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身后有背光①。
整座佛像装饰繁复而精美,佛像体态婀娜雄健,与后世佛教造像大气简约的形象颇有些不同。
“奇怪,正殿中供奉的不该是西方三圣吗?”
李好问小声嘀咕。
一旁智泉显然听见这话,面带疑惑扬了扬眉,但不敢开口,怕得罪了这位难得对荐福寺没什么敌意的访客。
“哦!”转眼李好问却又自行领悟了,“不好意思,我记混了啊!”
这一声惊叹是因为李好问突然想起:他现在观摩的,应当是唐密造像。在唐代,密宗是唐代佛教较为主流的流派,但在“会昌法难”中,唐密遭到沉重打击,在中原近乎绝迹。
而宋明等朝代里佛教重兴,兴起的主要流派成了净土宗。佛寺正殿多供奉阿弥陀、观世音、大势至这西方三圣,其形象也与唐密造像风格相去甚远。
李好问自行弄明白了这一点,向智泉点头表示歉意,继续仔细观赏,并且向智泉提问:“贵寺中,如此风格的佛像还有吗?”
智泉不明白李好问是何用意,但还是老实地回答道:“有,正殿之后,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
“阖寺只剩两尊佛像?”李好问又是一惊。
智泉更感尴尬,答道:“是的,会昌五年时,本寺中铜铸的佛像与钟磬尽数送去消融铸钱,寺中长老尽力游说,方才留下了这两座……”
李好问点头:“原来如此。”
他意识到虽然灭佛政策已经中止,但是荐福寺香火不盛,寺中人员稀少,举步维艰,自然难以再筹划竖立新的佛像。
这时,身后传来几声脚步声与人声,还在山门之外。
智泉一脸迷茫,显然是不明白这门庭冷落的荐福寺里,今日为何前有李好问,后又有多人大驾光临。
李好问好心地冲他点点头,道:“小师父自去招呼香客便是。我只在这里自行看看。”
智泉极有礼貌地躬身行礼,转身离开。
李好问则自行转至正殿之后,果然看见了那座“十一面观音”造像。
尽管他已有心理准备,但看见这座观音像时,也忍不住有些吃惊——
十一面观音像,顾名思义,共有十一张面孔。这些面孔共分五层,下方三层每层各是左中右三张面孔,最上方两张面孔叠放,十一张面孔,各有各的表情。
这位观音共有八条手臂,立于莲台之上。四对八只手,除了胸前一对双掌合什之外,各持法器,举向空中。
整个造像给人的感觉并非慈悲与和善,而是神秘、强大……凶猛……可怕。
因为这是密宗的观音像。
密宗的观音像与流传到后世的观音大士形象相比,姿态更为怪异,并且总以多头、多臂、多手、多眼的外相出现。
殿外传来智泉的声音,李好问没有在意,只顾自己专心观赏佛像。
忽然,他心中生出毛毛的感觉。
视野内,那十一面二十二只眼睛,都在向自己看来。
殿外的声音更响亮了,除了智泉清亮的嗓音之外,还混杂了其他人的声音——都是男人,年轻男人。
他们似乎起了什么争执,弄得这一片清净佛地吵闹不已。
而李好问的视线却不敢离开,他内心生出恐惧:眼前这座十一面观音像,无论是面相狰狞的化恶面,还是慈和端丽的化善面,甚至是没有任何表情的寂静面,这些面孔上的眼珠似乎都在微微转动,无一不专注地向李好问这边看过来。
在这一瞬间,李好问的心神似乎被禁锢。
他什么都不敢动不敢想,唯有背心猛地生出了一身冷汗。
但下一瞬,李好问的意识突然活了过来,他察觉身周出现一股推力,正径直将他向殿外推去。
到这时,也容不得他不醒悟——
殿中这位的意志很明确,外面智泉出事,需要李好问出面主持正义。
李好问拔腿就往殿外跑,冲出荐福寺正殿,冲殿外几个抓着智泉,作势欲打的年轻人大喊一声:“住手!何人在此行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