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大唐诡务司(490)

作者: 安静的九乔 阅读记录

“那座雪山没有名字,但因在昆仑山里,俺们就管叫它‘昆仑神峰’。”

“昆仑神峰?”李好问等人齐齐惊讶。

“是的,”马十七点点头,“俺们那儿的人都信它是一座神峰。因为它不是时时都能看见的。换句话说,它有时在那儿有时不在那儿。”

“这雪山有时在有时不在?”李好问更加惊讶了。

“是呀!”马十七脸上流露出单纯而腼腆的笑容,“俺八岁之前住在昆仑山脚下一个小村子里。村里的老人们都是这样说的。神峰出现的时候家里的大人们都冲那雪山顶礼膜拜来着……”

李好问听了忍不住低头思量:昆仑山中天气变幻莫测,高山地带云雾缭绕,能见度不高的情况下,某一座山峰时隐时现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俺们村的放牛阿叔说他曾经赶着牛羊到神峰山脚下去过,他说呀,”这少年故意卖个关子,“到了那里才知道,神峰该在的位置上,根本就是一座山谷,还有一条小溪流过……”

“这样啊!”

李好问忽然生出一点兴趣:看来并不是天气原因令这山峰时隐时现。

“是的。但它为什么会出现在咱梦中,又是俺们这么多人一起梦到……马十七就真的不知道了。”

听马十七的描述,这更接近一种人们眼中的共同幻象——与“集体爬山梦”不同的是,这座“神峰”是在当地居民清醒时出现的。

忍受着时有时无的头痛,李好问回想着他在梦中所见,忽然觉得自己有必要亲身去一趟那座神山脚下,亲眼去看一看。

第 164 章

在骊山脚下的“历史叠放”彻底结束之后, 李好问交代张淮深几句,让他们在骊山脚下分开区域扎营,各队轮流守夜, 尽量避免出现集体做梦的情形。

然而事实上,无论是“历史叠放”还是五千人的“共同梦境”, 都不会带给河西军实质性的影响, 当然对士气的影响是一定会有的。

至于昨天太极殿上发生的事,会不会最终影响李忱的态度——李好问表示:这是诡务司的职责, 他会尽力帮忙向天子解释。

至于李忱会不会不信……李好问觉得这至少不是一个大问题。如今很多决议都由内阁做出,天子李忱更像是一个偶尔会发表一点意见的吉祥物。

天亮之后,诡务司一行三人略做休整,便驰返长安。

他们行至灞桥时,见到了李贺。这时候的李贺正站在灞桥上来来回回地转着,望着灞桥下的流水, 口中不断吟哦着什么。

“长吉兄,你在看什么呢?”

叶小楼如今跟李贺很熟络了, 径自上前去打招呼。

李贺转过身, 见是叶小楼, 脸上同样挂上了微笑。

“昨夜听说了你们那边的消息, 颇为担心。宫门一开我便溜出来了。”

“到了这儿之后,我才记起,我好像在这儿写过一首诗, 只是不大记得起来了, 所以在这里一边回想,一边推敲。”

叶小楼才听不懂什么诗啊词的, 但这不影响他附庸风雅,当即问道:“长吉你现在想起来多少?”

“嗯, 想起来几句:北虏胶堪折,秋沙乱晓鼙。髯胡频犯塞,骄气似横霓。灞水楼船渡,营门细柳开。将军驰白马,豪彦骋雄材①……”

李贺正在高声吟诵,忽听掌声响起,竟是几个书生拍着手过来,纷纷道:“好诗,好诗!”

“这诗格外应景。昨日长安百姓还在欢庆河西十州归唐,今日便听见了如此雄壮的送征诗。”

“话说,这是李昌谷的作品吧?”

李好问听见他们问,连忙拉着李贺往人丛外走:“协律郎,我们先回司里去。”

然而叶小楼那张嘴却没闲着,开口辨道:“这是我们长吉的诗!李长吉!”

那几个书生懵了懵,点头道:“我们知道!这当然是李长吉的诗。”

“李长吉就是李昌谷!”

然而叶小楼指指被李好问拖上马的李贺,道:“那位就是我们长吉,诗也是他做的。”

几个书生顿时惊了。

其中一个人愣了片刻,开口道:“可是,可是李昌谷他不是……不是早已……”

声音断绝在口中。

紧接着,这几名书生相互看着,都发现自己此刻根本张不开嘴。

“呜呜呜——”

“嗯嗯嗯——”

有一个年轻人的声音在他们耳边响起:“各位,抱歉,让你们先‘禁言’一盏茶的时间,一盏茶之后便一切恢复正常。无需担心。”

书生们虽然为此事惊恐不已,但是一盏茶之后,他们发现彼此都能张开嘴了,又试了试,觉得说话和食水都是无碍的,彼此这才都放下心来。一众人等又谈起刚才的怪事,早先那名书生才把想说的话说出口:“李昌谷不是早已辞世了吗?”

马背上,李好问与李贺同乘一骑,向长安城赶去。

刚才与其说是他不愿意让书生们在李贺面前戳破他“科斯泼雷”的事实,倒不如说,李好问直觉到了危险——他不能让李贺亲耳听见这个事实。

虽然早先屈突宜一再告诉他,李贺只是“超级追星族”,痴迷李昌谷的诗,所以将自己的名字和字号都改成了和李贺的一模一样。但与李贺相处的时间越长,李好问便越清楚:恐怕事实真相没有那么简单。

只要想一想李贺那诡异的能力,清奇的脑回路,雄浑的想象,广博的才学……李好问便越觉得李贺的身份并不简单。

再说了,他还有什么怪事没见过?还有什么“死而复生”的人不能接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