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咸鱼贵妃(356)
一旁的小太监们动作加快了不少,片刻后,膳桌上便摆得满满当当的。
四爷披着袍子坐下,面前摆了碗热气腾腾的羊肉面片汤。
耿清宁自己也端了一碗,“先喝点汤,暖暖胃”。
他连觉都不够睡,用膳肯定不会准时的,先喝点面片汤养养才好,再说了,秋冬本就是滋补的季节,多点些汤不是什么坏事。
羊肉汤熬的奶白,里头还放了不少胡椒,四爷热乎乎的喝了一碗,鼻尖逼出许多汗来,他暗道一声痛快,才饕餮进食一般将桌上的东西用了大半。
看来是饿的很了。
一旁,耿清宁端着汤慢慢喝着,只夹面前的那碟子凉拌萝卜丝吃,羊肉燥热,萝卜是降火气的,二者正好相配。
她一直看着四爷,见他放下碗筷,她也立刻跟着放下,磨蹭了半晌,连膳桌都已收拾妥当,她才将怀里的东西递给他。
四爷见她一副破釜沉舟的模样,唇边笑意更甚,他伸手接过那张轻飘飘的纸,低头随便扫了两眼。
内容还没看清楚,字的功底已经尽收眼底,他含笑看着,宁宁的字自从那年之后再未曾有过进步,看来还得他亲自看着练字才行。
只是片刻后,他脸上笑容不知不觉便消散了,手也越来越沉。
这张纸重逾千金。
耿清宁颇有些忐忑,虽然这项科研项目的前景非常好,但毕竟眼下没有阶段成果,确实不够让人信服。
她伸出手扯住他的袖子,扬起大大的笑容,试探问道,“你,要不要随我一起到庄子上看一看?”
第195章
按照惯例, 皇帝的车驾应当停在城外十里的地方等待百官觐见,当然,说不定周围还会有许多百姓, 他们‘自发的’前来跪拜皇帝, 感念天恩。
第一批召见的通常是那些与皇帝最为亲近的王公大臣们。
留京的这个皇子们自然不甘落后,况且皇父回来了, 做儿子的自然是想念的, 都早早地递上了折子求见。
但皇上未宣,即便天潢贵胄也只能在十里外的正阳门候着。
正阳门乃是皇帝进出紫禁城的必经之路, 若是皇上召见,便能第一时间出城迎接。
三爷是这群阿哥里头来得最晚的那个, 连行动不便的十三爷都被人抬上了楼,他才慢慢悠悠到了,跟众位弟弟打过招呼之后,一屁股坐在了头一把椅子上, 长臂捞起一盏茶碗, 用碗盖细细撇走所有的浮沫之后小小的抿了一口。
他微微皱起眉头, 这水虽然是玉泉山上的好水,但是茶叶却过了夏,有一股子陈味儿。
算了, 这帮子粗人能有什么好东西。
一旁的九爷撇了撇嘴, 悄悄使了个眼色给身边人。
第一把椅子若是放在以前, 那可是要留给直郡王的, 虽然如今直郡王被圈了,但大家也不约而同的留了个空位, 只有那蔫坏的老三毫不客气做了,也不看看自个儿能不能服众。
八爷冲他微不可见的摇摇头, 喉咙又泛起痒意,只能捂着胸口轻轻咳了两声,心口传来的痛楚让他的眉毛微微皱起,与良妃娘娘如出一辙的白皙脸庞爬上了丝丝红晕。
这次风寒引发的咳嗽格外的严重,不得整夜安眠不说,每一次咳嗽都会让人恨不得把腰弯成刚煮熟的虾子那般来缓解痛意。
但这是外头,又有这么多兄弟们在,总得注重些体面。
九爷面上的调侃之色变成了担忧,将杯子往他身边推了推,示意他喝口热茶缓缓,十爷更是劝道,“八哥,不如你回家歇着吧,反正········”
反正皇上不会召见他们的。
“八哥,”坐在末尾的十四爷没让十爷把话说下去,这正阳门上四面开阔,周围有不少侍卫兵卒在此,而且都隶属于九门提督,那可是万岁爷心腹中的心腹。
“我府上有个不错的大夫,回头给您送去”,十四爷关心道,“可千万别硬撑着,自个儿的身子骨才是最重要的”。
三爷嗤笑一声,没说话又低头喝起茶来,都是千年的狐狸,在这演什么兄弟情深。
五爷、七爷对身边的一切恍若未闻,二人已经走到外头的栅栏处,说起了城墙建造之事,又说这砖稀罕,工艺极为复杂。
十二爷也凑过去炫耀几句,“这工艺复杂,能有爷办丧事的流程多不?”
五、七、十二这三位皇阿哥就如何办丧事,如何将丧事办得体面等等说得热火朝天。
若不是当哥哥的要庄重些,三爷此刻都快要乐出声了,有人兄弟情深,有人装傻充愣———跳出来之后,才发现众人的心思这么直白。
万岁爷慧眼如炬,是不是早就明察秋查,把他们这三兄弟当成猴来耍呢。
三爷又没心情笑旁人了,没滋没味的喝完这一盏陈茶,站起身来告辞,“今日时候也不早了,那边修书还有事儿,我就先走一步”。
皇上若是想见他们,早就把人宣去了,就像当初的直郡王一样,那边圣驾刚停下,这头宣人的小太监就把人请走了。
他们哪怕等到太阳落山,任凭肚皮造反,万岁爷看不会看在眼里的。
三爷要走,剩下的这些年岁小些,都得站起来送他,他摆摆手不叫人送,但见十三也挣扎着起身,反而站住了,完整了受了十三的礼,才笑眯眯的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