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咸鱼的美食打卡日常(161)

作者: 压缩糖片 阅读记录

沈更缓过神,轻轻摇了摇头,笑着说:“劳烦姑娘了。”

许三七盯了他半晌,发现这人虽吃相斯文,但一点儿不慢,这点像是和木兰是一个路子的。

一锅粉最后吃个干净,许三七用小瓦罐盛了梨汤坐在院里细细喝着,跨院的小门开了条缝,丝丝缕缕的晚风抚过门槛,饭后喝一盅温甜润喉的小吊梨汤,八脏六腑都跟着舒坦了。

众人也瞧出来了,她这儿的规矩是不上菜的,顶多招呼你一声,想喝汤就得自个儿上灶上盛。

荸荠绞出来的汁水加在梨汤里,解了臭梨肉煮水的腻味,多了几分清甜,温炖的火候,不会过热,食过凉拌酸粉后,正好用来暖胃。

甜汤分出来也就一人一碗的份量,有人两口便喝净了。

沈调饮完汤水在院里坐了半晌,发觉没人来收碗,在桌上冲着关伸挤眉弄眼了一番,后者目不斜视,当没瞧见。

另一桌的工匠吃完饭便收拾了碗筷拿到屋里,进进出出的,看得沈调动也不是,不动也不是。

桌上剩下的人喝着甜汤,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话,他看准了时机,跟着沈小六后头起了身。

走廊下的小门进了屋,瞧见后头早放下筷子的几个在围着盆洗碗,有个工匠师傅甚至自个儿洗了又擦干了碗筷才从正门出去。

他本打算放下碗便走的,山潜和那个叫小枣的孩子看过来,沈小六忽而踹了他一脚:“洗碗去。”

沈调难得没再和她贫嘴,接过她的碗在用竹架子抬高的水缸边找了个马扎坐下了。

相较之下,沈春就直白多了。

他好奇地同许三七打听:“许家还有洗碗的规矩?”

许三七还没吱声,木兰将碗中梨汤一饮而尽,替她答了:

“做饭的不洗。”

第91章 上新菜,老规矩

*

昨夜又下了些小雨,清早的石板路被雨水盘润了,麻草编织的鞋底在洇水的石缝上踩得吱哇作响,渡口的绿木牌坊上半截的水汽被秋阳带走,只剩木柱底下还沾着几分湿意。

渔民们扯着网往河滩上去,趁早洒上一把,运气好的,不过午时就能捞一船海货回来。

“祝家丫头,你哥走船了没?”渔民间相熟的,出海后打听招呼一声是常事,也是结伴图个照应。

“田叔。”祝欢叫了人,从栈桥上站起来,乖巧道:“我哥和阿永哥刚走。”

祝风上半天只在浅海下网,但他人缘好,每日来找他结伴出海的人只多不少。

“得。”田四牛把网甩上船,跳下河道把船往岸上推,叹气说:“那我等你万二叔一道。”

祝家往食摊上送鱼挣了一笔的事儿在渔民里都传开了,眼绿的人不少,但真同祝欢她爹关系好的,都打心眼儿里替他高兴,非得说哪样叫他眼热的,也就是他家两个娃儿了。

这兄妹俩手脚都勤快,光是这点就比自家那几个枕着烧饼挨饿的小子不知道省心多少。

等了老半天人也没来,有旁的人招呼田四牛一道走,他摆手拒了,趁这会儿功夫钻到船底沿着边儿挨个儿检查船板,哪儿开缝了就拿艌料捻起来。

码头上陆续有人撑船离岸,女人们把家里的网用木茬子支起来晒在滩上。

许家食摊生意做得旺是有目共睹的,有人道是风水轮流转,再新鲜的吃食,卖过一个时节,到头来也就那么回事儿,也有人寻思着打听她家的食方,只不过始终没哪个琢磨出来那酸汤的做法儿,只能干看着她家挣钱。

许婉从后在时,她这个女儿向来是柔弱不抗事的,早后也有小道消息传出来说许家摊面上卖的包子是天不亮就要起来包的,这时候摊面说不做了,不明所以的人只会猜是这小娘子身子骨要撑不起生意了。

“丫头,等你哥呢?”有带孩子的妇人送自家男人出海,转头见祝欢站在岸边,同她搭话:“昨儿许家那食摊不做了?”

祝欢本想老实应下的,话到嘴边却又忽地卖起了关子:“说不好,兴许过几天就不了。”

她嗓门大,这话说得又不避人,一时间周遭多了不少看热闹的人。

“咋的?”方才那搭话的妇人问,“怎么就不做了?”

有人暗自唏嘘,有人面上装不在意,暗地里耳朵尖儿都要竖过头顶了。

“三七姐租了铺面,兴许过几日就不在这儿卖了。”祝欢话说得含糊,方才那两句任谁听了都以为是摊面不做了,谁知道她说的是不在这儿做了。

铺面的事许三七和她通过气,生意要挪地儿,定要同食客们知会一声的,开肆的日子近了,这时候把信儿放出去,不早不晚,正正好。

瞧热闹的人也不都是傻的,有和祝欢玩得好的几个小丫头,也乐得和她一唱一和地吆喝:“是哪儿的铺面?”

祝欢报了巷名儿。

人群里立即有人站出来质疑:“那儿的铺面多费银子,哪是她租得起的?”

槐序书坊所在的堰云巷,有全海城最好的武馆、带说书台的茶楼和往来者众多的车马行;隔巷有背靠钱庄的山海斋,老字号的糖水铺;往北再数两条街,还有北城商会和几座不大不小的武舍,就是在那儿摆摊叫卖,每日要交的胥金也不少了,更何况是租铺子。

“许家从后也富过,卖了她家那院子七七八八凑凑,不说大院子,在堰云巷买间巴掌大的小铺子还是能的。”

“那消息莫不是真的?”

“什么消息?”

“就前头那事儿,我拜把子兄弟的妹妹在李府当差......”

说到这事儿,周遭倒是静了不少,卖素面的朱娘子来得晚,囫囵听了几句,心里不上不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