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随军日记(72)+番外
这会儿见闻春和闻萱兜里有,闻嘉嘉这个小姨二话不说,拿起来细细就啃。
嚼吧嚼吧嚼吧,清甜的汁水充满口腔,仿佛把这段时间肚里积攒的油水都给刮干净。
离开魏家,闻嘉嘉又是大包小包。魏父魏母确实是老好人,吃喝完全由着闻春和闻萱。
还好今天多带了些钱来,要不是塞给老两口20元钱,闻嘉嘉都不好意思回家。
——
时间过得很快,春节后没多久,各地就得翻地。
浮阳大队的肥已经沤好了,今年的沤肥法子闻嘉嘉贡献出一份力,搞得她怕怕的,生怕这肥不行,耽搁生产。
当地沤肥多是在初冬,闻嘉嘉需要她去提醒村里人稻壳也能拿去沤肥,谁晓得人家老农民早晓得了。
在农村,稻壳往往都是和秸秆一同放田里燃烧充当肥料的。
既然如此,闻嘉嘉提醒时也不必弯来绕去,瞅准机会,对正在田埂边思索明年该怎么安排农活的方队长道:“队长,我瞧书上说,炭比灰好。你说咱们这些稻壳烧成炭用来沤肥,会不会比烧成灰来得好。”
方保国嗒吧嗒吧抽着烟,不甚在意:“你说的灰和炭不是一回事儿吗?”
闻嘉嘉科普:“当然不是!炭它比灰吸水,能净化还能保湿啊。”
方保国是老农民,对保湿啊净化啊等高大上词汇搞不太明白。
但是吧,他这人天然对知识分子有种莫名的敬畏。闻嘉嘉这种架势一起来,他就不由得认真听。
方保国凝思片刻,转过身,用烟杆尾巴敲敲地面:“书上有说?你仔细说说。”
闻嘉嘉便把炭能吸附空气中的湿气,还能通气的特性说了。
“比起烧成灰,烧成炭后的稻壳和牲畜粪便、腐烂树叶这些东西混合沤的肥,要比没加炭的肥好得多。”闻嘉嘉解释道,“这就跟东北那边的黑土似的,还保湿保温透气,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方保国再没文化,也是种过半辈子田的。他心里隐隐觉得这法子够可以,但谨慎的他还是找村里一些老庄稼人一同商讨。
说完这些,闻嘉嘉就不管了。
多说多错,她只愿这事儿接下来都不需要自己的参与,悄咪咪地过去最好。
方保国果然有两把刷子。
没过多久,闻嘉嘉就听说方队长带着几个人把稻壳收集起来,堆成小堆,准备在远离住宅区的田野里烧炭了。
千万不要小看这年代农民们的技术,闻嘉嘉这种半吊子只是把关窍稍微一点,他们就一通而百通了。
烧完的稻壳和粪便,树叶等东西混合,发酵后就能给土地施肥增加营养。
除此之外,村里开始商议搞绿肥。
闻嘉嘉也算大开眼界了,混种并不是几十年后才有的法子,人家现在就玩得贼厉害。
比如说甘蔗地间隙种绿豆,玉米地间隙种黄豆,水稻和油菜间隙种紫云英……这些都被队员大会反复提起,据说今年就要腾出块地来做实验。
春天到,春雨贵如油。
过了雨水这个节气,雨就总是淅淅沥沥下不停,惹得衣服都没法干。
本来已经收好的烘笼,闻嘉嘉又得从房里搬出来,每天准备一盆炭火烘烤衣服。
因为不需要养猪了,闻嘉嘉年前就把猪圈收拾一下,安上几块木板充做洗澡间。又因为接下来不太需要柴火了,闻嘉嘉也没省着用柴火。
于是她洗澡频率大大提高,现在基本每天一洗。
没办法,这里是湿气严重的南方。再说,当习惯养成后一天不洗澡难受得慌,总觉得一天不洗身上就直痒痒。
今天屋外还是下着雨,雨势不大,偏偏有种缠绵不绝的感觉,甚是烦人。
不过村民们最喜欢这样的雨,绵绵春雨落下,把干涸的土地浸湿。嫩绿的芽趁着湿润冒出地面,伸展枝叶,尽情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和水分,以求能够更好的成长。
田野中的油菜花就是在这段时间猛窜,绿油油的一片,霎时好看。
闻嘉嘉坐在门口,透过院子门瞧着田野中随风摆动的油菜,心里琢磨着她可能赶不上这茬油菜开花的时节了。
上回魏岱来信,说房子已经搞好,申请马上就能下来了。
她把衣服翻翻,掰掰手指算。
距离魏岱的上回来信,已经过去了一个月的时间。
现在,也该来了吧。
衣服烘烤过程中散发出头发烧焦的气味,闻嘉嘉觉得不好闻,再加上还得时时翻动,避免衣服被烧硬,所以烤衣服真算件琐碎的活。
就在此时,熟悉的自行车车铃声从不远处传来。
闻嘉嘉立刻探出头,果然是邮递员小唐。
“闻嘉,有你的信!”小唐把车停在门口朝着里面喊,“又是你爱人的。”
“好嘞。”
闻嘉嘉迈着兴奋的步伐走出去,接过信回到堂屋拆了看,期间还不忘把烘笼里的衣服取出来。
[嘉嘉,展信佳。我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请你尽快收拾行李,随军申请已经下来,我预计在十四那日到家,过完元宵我将带你一同回部队……]
看到这里,闻嘉嘉没忍住“耶”了声。
虽说农村也很好,但那只是农闲的时候,物资充足的年底才好。
其余时候,要多累有多累!能在开工前离开,闻嘉嘉高兴得都要飞起。
她又开始掰手指数,距离元宵还有四天,也就是说三天后魏岱就要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