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我不想种田(170)
更让人感到高兴的是,许多女子走出家门,不再局限于那一亩三分地,不再早早嫁人生子,。
“男女比居然达到了七比三。”王建国看着报考数据,非常欣喜。
顾子琰对于女子参与政事不支持也不反对,反正能者上,不拘男女。因此,对于王建国特意给一些女子设置的只招收女子的岗位虽有点疑惑,但看到职位倒也理解。
一场招考下来,许多人都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毕竟,乐州刚刚拿下不过几月,许多人不愿意背井离乡来到异地,招考的位置多,报的人少,许多人都正式成为乐州府的一员,沈肃也是。
新招收人员名单送到境州,被记录在案。
赵安御及周大人等,看到乐州短短时间内平息安稳起来,对顾子琰及王建国的能力更为肯定。
“阿植都去了半年了,也应该回来了。”赵安御说道。
第116章 古代种田生活(24)回境州商议战事
“阿植, 境州来信了。”顾子琰将信递给王建国。
王建国接过来,信中赵侯对他们近期所为大加赞赏,还派送百余工匠来协助乐州建设, 除此之外, 还督促他回境。
顾子琰先前已经看过书信, 知道信中内容。
“阿植,“顾子琰不舍,乐州虽招揽不少人, 也不乏有能力突出的,但能在他身边为他分忧解难的也就一个。“侯爷催你回境了, 少了你从旁协助, 我恐怕要慌忙一阵了。”
王建国与顾子琰共事这段时间,算得上合拍,顾子琰才识过人, 博古通今, 处理事务干练娴熟, 两人的关系比在境州亲近了不少。
“子琰不必如此,哈哈,经过这一月的考察, 新人中不乏能力突出之辈。如沈肃, 他对境州律十分熟悉, 为人肃直, 却不死板,可试着掌管司法审判。
还有顾颖,她是乐州本地人, 熟悉乐州方言,对乐州各县情况十分熟悉, 为人又圆滑,做事周到,且容易与百姓打成一片,颇得民众喜爱,我建议啊,让她到乐桥当县令。
陈重光、骆安、唐贵才、安鱼表现也十分优秀,现乐州各县急需一个明智的父母官,教化各县民众,应当将他们外放出去,深度考察几人的能力。”
顾子琰听完若有所思,境州有不少女官,但女县令倒从未有过。
“乐桥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大多未开化,语言不通,十分排外,以往的县令都是本地土豪担任,将顾颖安排在此处不大妥当吧?”
王建国:“试试才知道妥当与否。”他用人向来大胆,一定要到相应岗位上去试试看,不要怕试错。
顾子琰轻笑一声:“倒是顾某愚钝了,跟阿植共事已久,还是放不开手脚。”
“此事还需向侯爷禀告,得他允许才可。”
王建国:“侯爷向来英明,应当会应允。还有,子琰兄,还得跟顾颖几人谈谈他们的意愿。”
很快,王建国组织了考察谈话,听取几人对任命的意见。
几人都明白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自然是十分兴奋,忙不迭地答应下来。
顾颖以前觉得能以女子之身为官府办事已是十分幸运,但从未想到,她能当第一个女县令,哦不,还有安鱼。那也是历史上唯二的女县令!
老爹知道想必会欣慰吧!
赵侯处也收到乐州来信,针对能否让女子当县令,诸位大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辩论。
赵侯处事开明,女子都能为官了,县令也是官,女子为何不可?
是以,那些老封建不想丢官也只能赞同了。
不拘一格用人才,不论男女,如果有才有能,皆可投入赵侯门下。
不看出身,不看性别,只凭本事。此消息一经相关人引导,迅速传播,吸引了大批读书人前来投靠。
此时,王建国也回到境州。
赵侯特意让他休息一天后再去上值。
“侯爷,如今外界战乱频发,大批难民往境州迁来,目前已有一批上万人的难民队伍到罗岭附近。”安将军禀告。
“若不是当地有军队驻扎,那些难民不敢作乱,恐怕许多农户都被抢劫一空了。难民体量过大,若不妥善处理,恐怕会影响境州安稳。”
诸位大人也跟着附和。
周大人发表意见:“堵不如疏,治水如此,对待难民也当如此。下官认为,先将这一批难民接收下来,分而化之。境州如今都种植了良种,府库充实,不缺粮,救济整顿这批难民绰绰有余。”
赵侯:“周老说的不错,境州发展正盛,人力充盈,确实能纾解目前的难题,但接收这一批难民可谓是治标不治本。”
林大人灵光一闪,看了眼王建国,觉得自己想了一个好主意:“侯爷,在王大人和顾大人的劳心治理下,乐州已然安稳下来,发展势头正好,而且乐州地广人稀,不如将难民迁入乐州,既显得境州仁爱,又为乐州吸纳了人力。”
王建国不赞同,“乐州大局虽已平稳,但纷争不断,若此时将难民引入乐州,怕是不妥,乐州没有多余得粮食提供给难民,也无多余人力来管理。”
“这不妥那不妥的,照我看,干脆把境州周边州城打下来,将这些难民弄到新地盘去。”安将军练兵都几年了,好不容易打一仗,乐州的腿软,当即就跪了,都没有彰显他的本事!
“安将军所言有些道理,不过难民都是从战乱之地而来,此时再发动战争,恐怕还会产生大量难民。”叶诺分管户籍治安,若大批难民流入,可想而知,工作量得多大。
很快,会上一片混乱,主和派、主战派吵得不可开交,赵侯扶额长叹,对这局面颇有些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