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投胎被读心,我成皇朝团宠(429)

作者:棠灿灿 阅读记录

但最低亩产,下官还是心中有数的,如若气候正常,土地也是正常旱地,种地的农户不偷懒,按时施肥,按时锄草除虫,再低也不会低于一千斤。”

柳致远琢磨这红薯也有大半年时间了,对永平帝给他的种植资料也是看了无数遍。

只不过他手中种子有限,不敢轻易试验,但书中的理论必然也是前人的经验,他拿来用用也未尝不可。

“嘶,一千斤?若真是这样,一个村有几户种植红薯都够一个村的口粮了。”

“可不是,如此高产,也不知消耗种子几何?”

“是啊,不求家家亩产都有六千斤,即便只有一千斤也是前无古人啊。”

......

柳致远话落,众朝臣已是吸气声一片,议论声也越来越多。

他们刚刚都看过林福记录的那张便笺,六千五百六十八斤,这个数字他们都不敢当真。

但亲眼所见又做不得假,所以他们心中既有怀疑又有希冀。

“柳大人如此一说,本官便心中有数了。”

李圣舟最担心的,不过是百姓手中的土地大多贫瘠,如若让他们冒险种植一个不知名的新作物,他们怕是不会轻易答应。

毕竟原先能亩产一百斤的土地,多种几亩,好歹也能让一家人混个水饱。

于百姓而言,水饱也是饱啊。

“柳大人,如若推广种植红薯,司农寺能做到何种地步?”

李圣舟沉思一瞬,便又提出新问题。

【李尚书是担心百姓不接受新作物,又担心百姓不会种植而没有收成。】

楚沁姝听话听音,知道李尚书不是仅凭着一腔热情在当官。

“李大人,司农寺上下几十人,均可下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种植,甚至连施肥、锄草、捉虫等事宜,也能提前提醒指导。”

柳致远既为农官,当然知晓农官的作用。

这盛安国每一种作物的改良,不也是他们司农寺的前辈们,日复一日辛勤劳作,总结出来的结果吗?

下到田间地头推广新作物,于他们而言,基本操作而已,完全不带怕的。

“既如此,本官便替百姓们谢过柳大人,谢过司农寺的众位官员。”

李圣舟得到确切的答案,便知道他们户部该做的事情是什么了。

“李大人客气,这些都是我司农寺应当应份的事情,可不敢劳烦李大人。”

柳致远看出李圣舟所言,是出于真情实感。

但他就是个替朝廷干活的,也不敢承谁的谢。

只要户部能给出合理的、针对种植红薯的农税政策,再给点银两支援推广经费,他就谢天谢地了。

如若银两给的多,让他反过来再谢李尚书个千百回,他都乐意。

【唉,两位大人倒是说重点啊。】

【百姓种植红薯免税一年,但限一户只能种植一亩,而且有最低产量要求,达到便免税,达不到便要收税。】

【还有推广经费,户部如果没有银子,不是还有付家吗?不过,银子都让付家掏,好像也有些不合适,没的和皇家结个姻亲,还要破产的道理。】

【嗯,可以让付家和户部打擂台,一方负责推广几个县,司农寺的官员也分成两拨,一拨用户部拨的银子走官方渠道,一拨用付家的银子走民间渠道,看哪一方明年的收成好。】

【至于推广的地点,先从京城周边开始,逐年扩张到其他州郡。这样两方南北差异不明显,也比较容易分出胜负。】

......

楚沁姝不出声,一直在心里嘀咕,永平帝和楚承奕都听的津津有味,还越听越上头。

朝臣们都在沉默。

李圣舟是一时没有想好该如何制定农税政策,这事他得回去和户部的相关人等商议之后才能决定。

至于经费,他当然也想到了,但这都不是他一人能做主的事。

户部商议过后,拿出章程,再上报到皇上那里,最终结果如何,其实还是得皇上说了算。

【不过李尚书肯定也是要回去和户部的同僚商量,毕竟这牵扯到朝廷的税收,还有国库的支出,他一人也做不了主。】

楚沁姝天马行空的想了一大堆,最后见朝臣们都安静了,还吓了她一跳。

【皇爷爷,是散朝了吗?】,楚沁姝眨巴着大眼睛,看向永平帝。

“好了,今日朝会便到此吧,你们都回去好好想想,这红薯要如何让百姓认可,如何更快让盛安国的百姓都靠着红薯吃饱饭?”

永平帝被楚沁姝提醒,反应过来便连忙开口。

第362章 赐福增产

“还有,这红薯尚是盛安国的机密,在今日之前,知道此事的不足五人,但今日之后,若消息传到不该传的地方,便要小心你们的项上人头。”

永平帝眼神犀利的看了一眼面前的文武百官,今日来籍田的朝臣,林福那里都有名册,包括跟来的部分朝臣府上的马夫和随从。

这些朝臣今日离开籍田,便会有影子跟着他们,直到抓出潜伏在其中的细作为止。

“臣等不敢。”

众朝臣跪下,异口同声。

“众卿平身吧。”

永平帝抬抬手,等朝臣们都站起身后,他还特意看了杜宏道一眼,然后又给了林福一个眼神。

“退朝。”

林福收到暗示,知道这是永平帝要留杜宏道单独说话的意思。

他喊完退朝之后又接着道:“各位大臣不必等皇上,都先行回京去忙吧。”

等朝臣们陆续告退,永平帝才对留下的杜宏道低声说:“杜爱卿,明年秋收,朕要看到你出产四百斤红薯”。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