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直播:虞美人今天还在扎心(184)+番外

作者:壳菜 阅读记录

这是皇宫,朱瞻基也压根不会让这种事有发生的可能。

然后,就是翻吴氏的牌子,多翻几次,争取让朱祁钰那孩子能顺利出生。

当然,如果可以,他还是想要多生几个孩子的,他可实在是怕了朱祁镇那个丧门星了。

当然,朱祁钰在他心中还是最重要的,他是不一样的。

被朱祁镇摧残的不轻的朱瞻基特别认真的想。

……

[朱祁钰的登基,完全是临危受命,他知道,在“叫门天子”,啊不,是“叫门太上皇”叫门无果后,瓦剌必定会恼羞成怒,他们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他们选择不迁都,是刚没错,是勇敢没错,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决定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殊死一搏。

而很不幸,明朝二十万大军,被朱祁镇给霍霍没了。

我们在前面,其实简单说了一些朱祁钰和于谦的安排,特别是朱祁钰把于谦升至兵部尚书,又让他全权指挥这一点,我们再次划重点。

先说,按照明朝的体制,兵部尚书是不能直接指挥军队的。明代宗为此专门下令,授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的重任,命在京的各营将领皆接受其节制。将士凡有违抗军令者。将士凡有违抗军令者,于谦有先斩后奏之权。

于谦接手指挥任务后,必定是举荐人才,调兵遣将,妥善安排。

如原大同副将石亨,他在“土木堡之战”中战败,选择单骑逃回,被贬官下狱。

但于谦认为,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而且战败的主要责任不在他。于是选择将其释放,并委任以京师总兵官的重任,统一指挥京师步兵部队。

在后来的保卫战中,石亨指挥有方,英勇作战,战果显著。“论功,亨为多,晋侯。”

另以名将指挥京城的火器部队、骑兵部队和镇守大同、宣府、居庸关、紫荆关等重要关口,还严惩了一批贪生怕死、玩忽职守的将校。

另外,于谦还改革了军制,把传统的“三大营”改为10个团营,使其更加适应防御作战的需要。经过一个多月的整军备战,明军兵精粮足,士气大振,严阵以待。

在这些安排之外,于谦在作战方面,选择从各地调来兵力,日夜赶造武器,装备军队。又在北京周围布置兵力,严把九门。

两京、河南、山东等地的勤王部队也陆续赶到后,于谦又严整军纪,选拨新进将领操练军兵,分守九城,并命令边防部队加紧修固沿边大小关隘。

这样,就逐步形成了一个依城为营,以战为守,分调援军,内外夹击的作战部署,准备与瓦剌军决战于北京城下。]

虞美人并不懂军事,但这不重要,她只要能手握资料,会照本宣科,会查作战图就可以了。

她感觉这样的她就已经相当优秀,不需要更加优秀了,反正天幕下有大佬能听得懂。

[在后勤方面,于谦抓住了土木堡之变失败的主要原因——军粮不备、军械不习、运输不及时。

后来里就连唯一的饮用水源都被切断,在人饥马渴的情况下,自然是不能打胜仗的。

所以,于谦果断决定在人力准备方面,着重整顿、充实京军,在很短的时间中,他也顺利的使京城兵力由数万人迅速增加到22万多。

在武器装备的筹措方面,于谦也想尽了办法。

要知道在当时,京城军中仅有1/10的将士有盔甲,兵器也严重不足。

为此,他选择从三方面下手:

一、命令工部加紧赶制。

二、将南京库存兵器的2/3,共126万件调入北京,补充守城部队。

三、派出人员到土木堡收集明军溃败时丢弃的盔甲。

在粮食储备和运输方面,于谦选择征用的500辆大车昼夜运粮,又动员百姓及官兵的家属、亲友自备车辆前往通州运粮。

并提出,运粮到北京20石以上粮食的人,除运费外另发白银一两。

要知道在当时,供应北京的粮食可都在东郊的通州,那里的粮食足足有百万石储备了可供京师军民一年的食用。

但那个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短期内根本无法将其运到北京。

当时还有不少人担心粮食被瓦剌利用,要将这些粮食烧毁。]

明朝。

朱瞻基听着天幕,想着于谦,深吸一口气,这可真是个人才啊。

他果然没看错人,这不愧是他在朱高煦叛乱的时候就欣赏的人才,

现在他就想说,他于谦呢,他那么大一个于谦呢,他要重用。

此时的于谦在哪呢,正在外地当他的巡抚。

第161章 北京保卫战

景泰时期。

朱祁钰点点头,没错,于谦就是这么厉害,一点问题都没有。

从他愚蠢的哥哥做出那么愚蠢的事情之后,他做过最不后悔的事情,就是放权给于谦。

于谦简直棒棒哒!

给于谦疯狂点赞!

……

[随着于谦安排逐渐完善,也先的军队也兵临城下。

接下来,历史上惊心动魄北京保卫战,打响了!

十月九日,在投降的明太监喜宁的帮助下,也先攻占紫荆关,并挟持朱祁镇经易州、良乡、卢沟桥,在十月十一日进抵北京城郊。

面对强敌,石亨提出收兵入城,禁闭9门,依托城池进行固守。

但于谦却拍板,决定采用背城决战的方略,将22万大军列阵京城九门之外,并以重兵伏设于德胜门,准备与瓦剌军在北京城下一决死战。

也是同一日,于谦还派兵在彰义门迎击瓦剌先锋部队,夺回一千多但被俘者。又令人率兵夜袭,以疲惫敌军。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