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虞美人今天还在扎心(39)+番外
[潼关失守,叛军兵临城下,当时上朝人数也不过十之一二。
李隆基眼见情况失控,立马表示,他要亲征安禄山。
长安百姓听此,还怕什么,虽然怀疑,但局面算是稳住了。
听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松了口气,觉得我们的玄宗李隆基总算清醒了一回。]
虞美人语气尽量轻松,但还是很清晰让人听清里面的嘲讽之意。
[可现实总是这么残酷,李隆基他一边说要御驾亲征,一边为出逃做准备。
第二天,天刚亮时,他是一刻也等不了,带着杨贵妃姊妹、皇子、皇妃、公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及亲信宦官、宫人从长安延秋门出发。
你说百官,不要了。
长安城,也不要了。
百姓更是无人关心。
也不过是几日的功夫,昔日繁华的长安城,成为叛军流民手下的肥肉,任人宰割。]
虞美人说的话无疑是残忍的,
但还是要说。
为什么不说呢。
不说有的朝代安史之乱已经发生。
就说还未发生安史之乱,和即将发生安史之乱的朝代。
要是听得不足够清楚,怎么能防患于未然呢。
[而到这,也不过才天宝十五年。
李隆基在长安陷落之前,匆匆出逃,最终逃到马嵬坡,也是在这个地方,宠冠后宫的杨贵妃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与她同时结束自己生命的,还有那个靠妹上位的奸臣杨国忠。
接着,李隆基逃到了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登基为帝。
安禄山被杀之后,李隆基被尊为太上皇,享年78岁。
庙号玄宗,葬于唐泰陵。
同年久病缠身的李亨亦驾崩。]
[李隆基的一生说完了,总结来说,他的一生半明半暗,半神半鬼。
如若他在天宝元年,就驾崩逝世的话,相信没有人会在意李隆基在那时一点无伤大雅的昏聩。
那时的他,是有资格在千古一帝榜上争上一争的。
只是可惜,他晚年捅的篓子太大,大到需要整个大唐一起为他的过失买单。
大到后人无论多么喜欢他,最终也只能说上一句,他若是早死上二十年,他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虞美人的话说完,各位面皆是静默。
谁人的脑海中,不会想起开元盛世时长安的繁华。
可谁又能忘记,天宝十四载之后,长安如人间地狱的场景。
[但凡李隆基清醒一点,把脑子里的水倒一倒。
凭李隆基的政治头脑,未尝不能把一切扼杀在还未发生以前。
同样的,那个时期的大唐,问题可是真的不少。
若是问题得不到解决,也许虽然不会有安史之乱的发生,大唐的崩塌也不过是早晚的事。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
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至很多百姓迁徙流亡。
土地兼并,跟世家是脱不开关系的。
再加上,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败,过着糜烂奢侈的生活。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而这不过是其中一方面。]
要讲昏君,怎么讲,虞美人是想了很久的。
如果只是单纯讲昏君的话,至多会让其他朝代感慨,居然还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却对各朝代毫无帮助。
那么不如换个思路,直接点出安史之乱发生的最大问题。
相信无论是二凤,还是二凤的黑芝麻汤圆儿子,或者是女皇陛下,更或者是前期的李隆基,都能很好的把控住大方向。
能提前看见王朝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只是其中一方面。
其次,统治者内部矛盾,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也相当严重。
此外,玄宗时期,李林甫把持朝政19年,在这期间,李林甫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不必多说。
杨国忠我们也已经讲过。
但总结来看,玄宗时期,在统治阶级内部。
君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这点是没跑的。
最重要,也是最值得注意的是,在玄宗时期,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又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
这里划重点了,这个问题从太宗时期就应该关注起来。
因为到太宗晚年,均田制和府兵制的崩坏已经初见苗头。
到了武皇时期,崩坏瓦解的更是严重。
所以待玄宗上位之后,李隆基才不得不改为募兵制。]
虞美人说的认真,唐朝众人更是正色记笔记。
对于安史之乱具体发生了什么,天幕并没有细讲。
毕竟虞美人的重点一直都放在唐玄宗李隆基的身上。
可只是单看潼关失守,长安沦陷,三分之二人口消失,太子登基和李隆基成为太上皇的时间线。
他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呢。
第35章 唐朝二号昏君上线
[唐玄宗我们算是说完了。
总得来说,他是没有逃开年老昏聩的问题。
在封建社会,一个掌权者,沉迷酒色,花心滥情,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我们并不在乎你的后宫到底是后宫佳丽三千人,还是三千宠爱在一身。
你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还是见一个爱一个,这都不是什么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