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直播:虞美人今天还在扎心(485)+番外

作者:壳菜 阅读记录

要习惯他们也早就习惯了。

但怎么说呢……

本来是闲暇讨论离他们十分之近的东汉历史。

刚还调侃他们又一起调侃自己又上天幕了么。

结果转眼之间,天幕后面一句“只针对蔡京一人”的解释太骚,让他们有点接不住。

此时此刻,庞统的脑海中不合时宜的冒出一个念头,所以皇甫规和蔡京中间,谁是卧龙,谁又是凤雏。

有一说一,有种被针对的感觉。

……

庞统并没有冒昧的问出这个问题,因此虞美人并不知道。

但她就是知道了,大概也只会回答一句,我也不到(知道)啊。

[但事情并没有到这里结束。

此后,陈蕃再度上书,以夏商周三代之事劝谏,言辞激切。

但桓帝嫌他多嘴,顺带降罪于陈蕃。

问原因?就是他提拔的人才不好。

借此罪名,刘志免去了他的太尉一职,让光禄勋周景顶替了他的位置,一并罢免了司空刘茂,改以光禄勋宣酆为司空。

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说,一场党锢之祸,让世家文人直接被削成啥样了。

听到这里,肯定会有人说了,说白了,“党锢之祸”的本质,其实是一场权利之争,很难说背后是不是有汉桓帝意思。

这点……很难否认。

但汉桓帝之所以会是昏君,问题不也就正在此吗。

我们今天的重点其实在党锢之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着重分析这到底是谁的手笔。

等哪天我们来一起分析各朝代动乱下的政治目的,我们倒是可以好好谈一谈。

比如秦朝“嫪毐之乱”的背后之争。

有关于汉朝“巫蛊之祸”的各种思考和阴谋论。

再比如今天东汉的巫蛊之祸。

隋朝的话,就讲讲杨坚是如何上位的吧,或者他的死亡之谜也行,后者就纯属只能讲一讲历史中的说法了。

唐朝各种政变下的人心诡谲。

宋朝两党之争的精彩之处。

元朝先跳过,我之前就给你们讲了元顺帝父亲和叔叔的故事,其中太过草率和严谨,我就先不说了。

明朝肯定是讲“蓝玉案”啦,还是很精彩的。]

虞美人说着说着,又有点跑题了,但不得不说,这引起了广大“网友”的极大兴趣。

众所周知,在许多场政治团体引发的斗争中,最大冤种的,永远都是无辜受牵连的百姓。

所以他们想听一听怎么了。

就想要听听皇城人的脑子都是怎么长的,一天到晚的怎么能搞事情。

但同时,他们并没有忘记要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党锢之祸上。

天幕太能跑题了,他们可不能忘这一期再讲什么。

而且,他们总有种感觉,这第一次的党锢之祸应该快收尾了,不然天幕不会没头没尾的来上那么一句。

再结合天幕说的,结束的很草率这一点,更好奇了怎么办。

……

虞美人也不卖关子了,直接一口气说到了第一次党锢之祸结束。

[在两刘倒霉之后,皇后娘家也也坐不住了,窦皇后的父亲槐里侯窦武为城门校尉,他名列三君,他同情士人,于次年,即公元167年上书求情。

同时,有一件说起来很微妙的事情发生了。

便是负责审理此案的宦官王甫等人,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就被党人的言辞所感动,取消了对他们的酷刑。

另一方面,也是李膺等人在狱中故意供出了宦官子弟,让许多的宦官因此惧怕,害怕牵连到自己身上。

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同样向桓帝进言,说什么到了大赦天下的时候了。

于是,同年六月庚申日,改元永康,大赦天下。

那些被关押的党人释放,但放归田里,终身罢黜,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

这故事,是不是有点十分精彩,百分的草率。

从开始到结束。这还真是跟“大赦天下”脱不开关系。

至于其中关系,你们自己细品吧。

我们继续往下说,讲第二次党锢之祸。]

第428章 第二次党锢之祸

此话一出,各朝代再次沉默。

别误会,他们只是想消化一下这庞大的信息量而已。

他们自己理一理也能知道,此事并不简单。

这背后要是没有一个掌控全局的幕后黑手,他们的脑子……嗯,汉桓帝的脑子就随便摩擦。

开始的莫名其妙,结束的更莫名其妙。

这种皇帝+宦官+世家文人的模式到底怎么回事啊。

这玩意到底靠不靠谱。

此时此刻,就算虞美人从未说过,各朝代众人也忍不住产生一点微末的怀疑——

这怎么有种让谁掌权,他们都可能倒霉的感觉。

从这件事来看帝王专权肯定是好事啊。

但问题是,就是有胡亥、李隆基、朱祁镇这种货色,让人完全放不下心。

但权力分散更不是一件好事。

现在不就是,权力一分散,真的是什么妖魔鬼怪都出来了。

这种不知道掌权者是人是鬼的感觉,真特么的不爽。

权力一分散,势必要打架,一打架他们就是倒霉。

万千算计系于一身,也是如此,这人一作妖,他们还得倒霉。

突然理解了秦始皇想要长生不死的心情了是怎么回事。

一个脑子清醒、情绪稳定、会随机应变的千古一帝实在是太重要了。

他们不能没有这样的君主啊。

但就是这样,他们还得担心一个问题。

这万一又是个李隆基可咋整啊。

那他们可就真别活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