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虞美人今天还在扎心(622)+番外
我也是最近才发现的,主要是我最近仔细看了一下秦昭襄王和秦庄襄王的百度百科,然后很神奇的发现,他们两个的成就里面都有灭东周,欻的一下,我好奇心一下子就起来了。
一国不能被灭两次,除非像是政哥灭赵国那样,有皇室在别处建国了。
出于好奇心,我又仔细查了一下,确定了赢稷灭东周的时候,就宣布了东周灭亡,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然后,事实的真相是,我们理解的西周东周是周天子的那个,其实没错。
但老祖宗比我们会玩,他们在西周灭亡的时候,也就是春秋战国战国时期那会儿,又弄出个诸侯国版的西周东周。
换句话说,这两人灭的不是一个东周。
我懵了,我懂了,但不确定我理解的是不是100%正确,等我再查查资料吧,拜拜,这次真晚安了。
二更达成。
第553章 重文?抑武?
北宋,是一个很特殊的朝代,应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这个朝代毫无好感的。
当你抛下当时的皇帝、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因素,只单纯了解那个时候的社会环境、生活状态、文化水平来说,尤其是在文化这一方面,确实是让无数人心驰神往。
因此,大多数人对两宋的态度其实是,怒其不幸哀其不争,你但凡支愣一点,我们也不至于看得如此脑溢血。
而这样的态度,显然不单单只是后世有,随着各朝代众人对两宋的了解,这样复杂的情绪也随着吹遍了千家万户,让天幕下的大部分人都想要看看,这北宋的开国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要说之前,他们对赵匡胤的看法,除去对皇权的敬畏,必定是十分不好的,篡位与被篡位的关系,确实是有那么亿点点微妙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他们对皇帝所有道德上的要求,都随着或明君那精彩纷呈的上位史而粉碎。
而他们对正统上位的皇帝的所有期待,又都随着昏君们的粉墨登场而消失殆尽。
再加上皇权争斗着实复杂,他们也不想动这个脑子了,只想看看这个上位的皇帝靠谱吗,甚至不用是皇帝,是女皇、是太后、是权臣、还是其他,他们都无所谓了,他们就只关注一个问题,这人能不能让他们有一个安稳的生活,让他们有充足的安全感。
而今天,他们显然也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判断赵匡胤的,他们被赵光义伤害了的心,特别需要赵匡胤的安慰。
唐朝。
李世民的面色平静,也好奇虞美人接下来会说什么内容。
但他知道,若是在天幕刚开始的时候,这种平静是断不可能如此坦然自若的出现在他身上的。
显而易见的,所有人看待皇帝的态度,始终只有一个,就是能者上,庸者下。
用后世人的话说,就是这是很残酷的丛林法则。
而这样的法则,在篡位者的身上无疑是格外明显的,如同他自己跟赵光义的对比。
他是被夸,赵光义是被唾骂。
而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也早已被实锤了自己千古一帝的身份,这让二凤无论何时都十分安稳,稳坐钓鱼台。
毕竟就连他自己都对宋朝很不满呢,垃圾玩意儿,该骂。
所以赵匡胤又怎样,他觉得,应该并没有优秀到让后世人偏爱的程度。
……
[赵匡胤登基之后,相信大家能猜到他最先做的会是什么。
不要想歪哦,赵匡胤最先做的,可不是卸磨杀驴那种。
此刻的他,深刻的意识到了一个残酷的道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嗯,希望两宋那些一天到晚祖训祖训祖训的,也能把这句话刻进你们写满了祖训的DNA里呢。
事情是这样的,在北宋建立后,昭义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发动的叛乱,而赵匡胤也借着这相继的胜利,巩固了北宋的政权。
但这也让赵匡胤更加深刻得意识到,现在并不是和平时,此时仍然是乱世。
之后,赵匡胤开始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军制,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经过两年的,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准备,赵匡胤终于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决策,决心通过战争创造统一局面。
因此,在经历了足够养精蓄锐的时间以后,宋军让那时的人们看见了自己强大的战斗力,在他在位的那段时间内,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对内,赵匡胤通过“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以及“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创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澄清吏治、劝奖农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赵匡胤的种种举动,不仅恢复了五代以来的战争创伤,且使国家呈现出相对稳定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说实话,如果仔细看得话,我们一定会发现,作为宋太祖赵匡胤其实不单不信任那些武将,连文人他也不是特别相信。
如果说杯酒释兵权削的是武将,那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就是为了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了。
总而言之,为了中央集权,赵匡胤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让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是为了削弱宰相的地位和权力。
再比如,在礼节上取消宰相“坐而论道”的制度,是为了使宰相失去了百官所不可企及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