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虞美人今天还在扎心(623)+番外
但可能是五代十国对赵匡胤的阴影实在太深,亦或者是在那个武德充沛的年代,皇帝确实是要摆出那么个态度。
赵匡胤之所以会给我们那么个重文轻武的印象,真要解释的话,一定程度上得说到赵匡胤自己是怎么想的,比如两权相害取其轻之类的。
赵匡胤曾对赵普说过这样的话:“五代方镇残虐,人民深受其害。我让选干练的儒臣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便都贪浊,也抵不上一个武人。”
也就是说,对于赵匡胤来说,他觉得文人的杀伤力对比武人来说,那就是个弱鸡,就是一百个,也比不上一个武人对江山社稷,尤其政权的危害。
但,我现在特别想采访一下当事人,请问您现在也是这样想的吗,有没有改变主意呢,会不会觉得还是自己想少了,在朝堂上的搅屎棍跟在现场的搅屎棍对比,其实也没差什么呢?
有没有深刻的意识到,两宋文人跪起来真的非常非常轻松,割地赔款特别利索,有没有看清他们贪污受贿的表面下,那软骨头一样的内核呢?]
宋朝。
赵匡胤闻言,脑门上青筋暴起,一张黑如包青天的脸上,愣是让人看出青红交加来。
虽然他们这话说得犀利又难听,他觉得这分明说的又是他的心里话。
他怎么知道在自己的“天真”想法下,最终会养出那么,一帮蛀虫、祸害呢?
事实上,除了两宋的文人以外,当翻开我们两宋之前的历史书的时候,可不就发现,我们对宋朝前面文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人贪污受贿,人中饱私囊,人土地兼并,而宋朝又不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贪污受贿赵匡胤又早有准备。
除此之外,那割地赔款的,在赵匡胤的印象中,那不都是昏君奸臣,乃至于石敬瑭之流那样的吗?
而你问石敬瑭是做什么出身起家的,这谁听了不得回答一声,人确实是打仗起家的。
所以,让后世人对腐儒的那总洗不掉的刻板印象,觉得他们柔柔弱弱跪得快一样,经历过五代十国毒打的赵匡胤,尤其帮别人篡过位,自己也篡过位,还都是靠武力值取胜的,也让赵匡胤在面对武将的时候,形成了那怎么也洗不了的刻板印象。
这一来直往,反正时至今日,赵匡胤是既没办法信任身边武将,也没办法信任身边文臣,就是看自己弟弟和儿女,那也是充满了十足怀疑。
看谁都觉得,此子接近我,必定是要阴谋害我。
一场霍霍下来,PTSD可谓是相当之厚了。
所以,赵匡胤真就是痛彻心扉,颇有种快要看透世俗,想要出家的感觉。
这要不是有宋朝的未来、燕云十六州在赵匡胤面前吊着,赵匡胤觉得自己真的会从此emo不起的。
第554章 蒙古帝国?
[我刚才说了,很多人都认为宋朝“重文抑武”的祖宗家法,是赵匡胤在位时所定下的。
毕竟那个“杯酒释兵权”x2+“不杀士大夫”,确实是非常让人误会。
但说到这里相信大家也明白了,你可以说赵匡胤他抑武,但要说他有多重文,那属实是夸张了。
而我们所了解的,在宋朝想要行兵打仗还要往脸上刻字,这种如此歹毒的行径,在赵匡胤那会儿其实也并没有,阵图也没有。
应该说,赵匡胤的实际命令其实是:一、除禁军将领兵权,并调往外地充当节度使,借此削弱节度使的实权,达成集权的目的。
二、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三、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军的将帅却没有调兵权,使其互相牵制。
四、实行更戍法。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制”政策。驻军一半京师,一半各地。
就,这个是好是坏,我觉得这不是我等凡人能评价的,但有一点还是显而易见的,就是这势必会带来“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离谱局面。
总而言之,从这点看,宋朝武力上的没落,赵匡胤还是要担负起属于他的责任的。
但另一方面,他并不如他弟弟那么疯魔,终究是武将起家的,还知道有些地方是绝对不能放松的。
所以,在打压武将的同时,赵匡胤也在竭力培养一部分的优秀兵种,并且对一些地方的武将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
嗯,提前说明,不是关系户不是关系户不是关系户,赵匡胤没汉哀帝那么变态。
我说的是赵匡胤在分置边帅这方面的大方,具体摆出来太长,总结来说就是,赵匡胤那么一安排,使得北宋开国之后,“二十年间无西北之忧”,也是很牛逼的成就了。
在分置边帅这方面格外重视之外,赵匡胤在训练禁军、水师方面,也是相当认真。
时间关系,赵匡胤的其他成就我们就不往下讲了,我们再说说其他人对这位宋太祖的评价,就到元朝了。
怎么样,少数民族,有没有很感兴趣。
小小声说一句,你们想不想听蒙古帝国,毕竟严格来说,元朝也是从蒙古帝国分裂出来的,你们真的不想看看“铁蹄所向尽哀嚎,跃马横刀狂笑”的那种场面吗。
咳,大家思考一下,到时候投个票,我再决定讲不讲,我们说回对赵匡胤评价的这方面。]
秦朝。
在听清虞美人说了什么,选择是否的小天幕刚刚弹出的时候,嬴政就毫不犹豫的选择“是”。
他倒要看看,那个横扫亚欧大陆的,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
如此强者,隔着厚重的时间,嬴政并不介意向他投去欣赏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