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虞美人今天还在扎心(720)+番外
[好,我们就继续来说说汉武帝在农业方面的成就。
农业,是一个朝代最最最重要的事情,汉武帝刘彻对此更是相当重视。
汉武帝在位时间非常非常长,所以他做的事情也是格外多,时间跨度更是无比之大。
第一,就是他兴修水利这件事了,有人说,或者大多数人都认为,刘彻在位时期是继战国后,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兴修水利的高潮。
汉武帝在关中兴建了六辅渠、白渠、龙首渠、成国渠等水利工程,又在西北边疆亦设置“渠卒”,来负责水利。
郑国渠大家都知道吧,秦始皇的重大功绩之一,是秦朝劳动人民造就的伟大奇迹。
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农业迅速发达起来,使得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
虽然现代郑国渠已经不能用了,但在历史上,他是从秦朝一直用到东汉,有几百年的历史。
而在此时,我为什么会突然说到郑国渠呢,没错,因为我接下来要说的,正与之相关。]
第642章 汉武帝篇(8)汉朝人民:我也开挂了
因为没被虞美人提到,以为她忘了郑国渠的秦始皇:???
隐约知道虞美人要说什么的汉武帝:!!!
对此毫不知情并认真倾听的各朝代众人:好奇.jpg。
探头探脑.jpg。
天幕你别卖关子啊,你直接说啊。
他们已经知道郑国渠是如此厉害的存在了,然后呢。
……
然后,虞美人接着说道。
[而汉武帝兴建了六辅渠,顾名思义,建出来就是为了辅助郑国渠的。
应该说,正确的说法是,六辅渠的兴建,是为了使郑国渠旁得不到灌溉的田地也能够得到水浇。
于是,汉武帝就在公元前111年,派左内史倪宽主持修建了六辅渠,该渠大概是引郑国渠以北的冶峪(yù)、清峪、浊峪等几条小河为水渠来益郑国渠旁更高的田。
倪宽这份工作可以说是十分尽心尽责,他不仅主持修建六辅渠,还在对六辅渠管理方面尽心尽力,为此还创造性地制订了定水令,以广溉田和合理用水制度。
正向循环,这样负责的态度,灌溉面积有所扩大,可以说,这又是农田水利管理史的一个重大进步。
如此重大的功绩,下次记得把自己的名字和功绩焊在史书上,谢谢。
剩下还有白渠、龙首渠、成国渠等水利工程,我就不一一细说。
不过有一个一定要说,就是龙首渠,我为什么要特意说它呢,因为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
是的,您的没有听错,第一条、地下水渠。
不要觉得这不重要,这可是一场技术的大突破,是全新的技术。
龙首渠是一引洛渠道,它始建于西汉武帝年间,在开发洛河水利的历史上,也是首创工程。
我们看地图,这条渠从今陕西澄城县状头村引洛水灌溉蒲城、大荔一带田地。
其中,渠道是要经过商颜山的,这里土质疏松,渠岸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
所以,汉族劳动人民怎么办呢?
他们动用了自己天才的脑瓜,发明了井渠法,让龙首渠直接从地下穿过商颜山,让这条渠完全打通,并它还是今洛惠渠的前身。
汉朝的劳动人民又聪明,又勤劳,又厉害,虽然建成后并没能成功使用,我这里剧透一下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当时井渠未加衬砌,井渠通水后,黄土遇水坍塌,因而导致工程的失败。
但我还可以剧透更多,比如在北周保定二年至唐朝这段时间,著名水利家姜师度在这广带重新兴建灌溉工程。
最后“于朝邑、河西二县界,就古通灵陂,择地引洛水及堰黄河灌之,以种稻田,凡两千余顷,内置屯十余所,收获万计。
啥意思呢,就是在姜师度重新规划了一下,不仅引洛,而且引黄河水灌溉,效益更加显著。
此后引洛水灌溉相沿不断,解放后洛惠渠进一步扩展,灌溉面积增长至六十余万亩。
是说龙首渠的建成,使4万余公顷的盐碱地得到灌溉,并使其变成“亩产十石”的上等田,产量增加了10倍多。
还有呢,这段穿过商颜山的地下渠道长达5公里多地下渠完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
然后啊,直到今天,新疆人民在沙漠地区仍然用这种井渠结合的办法修建灌溉渠道,叫作“坎儿井”,中亚和西南亚的干旱地带也用这种办法灌溉农田。
意思是,西汉首创的井渠法不仅是我国瑰宝,更是世界的瑰宝。
牛逼大发了!]
第643章 汉武帝篇(9)你是狗吧
虞美人说这话时,语气激动,眼神更是亮闪闪的。
让天幕下众人有种恍惚那些人要真在虞美人面前的话,会被她疯狂抛高高的错觉。
但该说不说,这种正面到热的回馈,让那些听见没有成功还有些垂头丧气的人,瞬间感觉被激励了。
嘴角疯狂翘起的同时,也感慨,虞美人的直球,简直恐怖如斯。
汉朝。
汉武帝却是若有所思。
天幕在讲自己,无论心中有多少想要抗争和吐槽的声音,刘彻听得还是十分认真的。
他现在在思考这个问题,他能不能借鉴一下后世成功的案例,了解一下姜师度是如何解决井渠通水后,黄土遇水坍塌的问题的。
毕竟按照天幕的说法,这谁听了不心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