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我与诸葛孔明(网络版)(10)
张昭听后,立时面现怒容,却又苦于不能发作,只得隐忍着。
忽听座上一人问道:“你是何人?”
“我乃孔明先生的书童,单字‘凌’。”我躬身答道。
那人扬声大笑:“小小一个书童竟也敢在此放肆!”
我不由的心头火起,反驳道:“先生此言差矣!岂不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自古英雄不问出处,汉室高祖(刘邦)出身乡野,管仲、鲍叔牙皆来自市井,百里奚早年曾为人看过牛,而这些人最后皆功成名就,先生对此又是如何看待的?”
那人无言以对,只不语。
我看也闹够了,便朝众人深施一礼,回位坐下。
张昭转身对孔明说道:“不曾想先生的书童竟也如此能言善辩,无怪乎先生居隆中时自比管仲、乐毅了。”
我心想前戏已然结束,正戏该上场了。
孔明优雅的笑道:“书童无理,还请张大人看在她尚年幼,切莫见怪。”说着,他不露痕迹的望了我一眼,这一眼包含着浅浅的宠溺和淡淡的赞许。
我有些得意的扬起嘴角,偷偷的回了孔明一个鬼脸。
接着张昭等一班文武便开始与孔明进行轮番辩驳,而我则是百般无聊,四处张望。
“凌,”不知何时,鲁肃已悄悄来到我身后,“吴侯要见你。”
吴侯?孙权要见我?我一愣,当下便明白了,他是想从我身上旁敲侧击,探探孔明的虚实。
我侧头去看,见孔明和众人舌战正酣,不便打断,遂悄然起身应道:“好,我们走吧。”
掀开厚重的幕帘,我跟在鲁肃的后头,沉稳的踏进内堂。
我抬头看去,只见首位上坐着的人,碧眼紫发,相貌威严,气宇轩昂,定是孙权无疑,副位上还有两个身穿儒生袍的年轻人,三人正用若有所思的目光上下打量着我。
瞧这阵势,我心里有些好笑。孔明在外舌战群儒,而我大约也要在此大费一番口舌吧。
我不敢怠慢,上前深施一礼:“小生凌,拜见吴侯。”
“方才就是你在大堂之上,将张昭驳得无言以对?”孙权缓缓开口问道。
消息也传得太快了吧?我暗自心惊,我可不想当强出头的二愣子,还是见招拆招吧。
思绪疾转,我镇静的答道:“小生何德何能,只是张大人见我年少,不与我计较罢了。”
孙权不语,墨绿的眼眸变化莫测的望着我,直望得我毛骨悚然。
“小小书童,竟也能登大雅之堂,难道刘豫州手下真的已无人了?”一旁的年轻人口气有些不屑的问道。
“敢问先生是何人?”我虽心头有气,但仍心平气和的问道。
“吕蒙,吕子明。”
“原来是吕将军,失敬。”我客套的应道,沉着对答:“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成大事者,无关身份地位。我虽只是一个小小书童却也知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豫州知人善用,决不会以身份高低来用人。”
“果然是伶牙俐齿。”另一个年轻人微笑着问道,“如今曹兵百万大军,来势汹汹,不知豫州有何破敌之策?”
“不知先生是……”我施礼问道。
“陆逊,陆伯言。”
好家伙,我心里惊叹不已,周瑜、鲁肃、吕蒙、还有陆逊,东吴的几代大都督,竟都让我碰上了。
我微挑了下眉:“曹操虽声言有雄兵百万,实质不过二、三十万,皆已久疲,且北兵多不识水战,如吴侯能和豫州联手,共商良策,破曹之日必不远矣。”
在座四人听后,互使了个眼色,均一语不发。
良久,孙权才又问道:“然,曹操以汉室之名来征讨,我等不便迎战。”
“曹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我此时心中已无顾忌,畅所欲言,“豫州乃汉室后人,安能屈膝受辱于国贼?如吴侯决计降曹,以全富贵。那便当豫州是不识时务,强与争衡吧。”
“大胆!”吕蒙一拍桌案,霍然起身,“你竟敢对吴侯口出狂言!”
我淡然一笑:“凌烂命一条,死不足惜,但还望吴侯再三思量,权衡利弊,切勿不战而降。”
“罢了。”孙权摆摆手,“你说的有理,我不会怪罪于你,你去吧。”
我深施一礼,回身往门外走去。
才到门口,便见黄盖领着孔明正要进来。
正文 第十章 棋逢对手
孔明望见我,遂露出浅笑,伏在我耳边柔声道:“你且在这耐心等候,我去去就来。”
我点点头,便留在原地不动。
孔明进去已很久了,我在外头等着,茶都喝了三壶,他却还没出来。只看见幕内人影不断在晃动,至于声音,是一点都听不到的。
又过了半晌,才见孔明和鲁肃从幕内走出。
孔明已有些疲态,却依然对我露出微笑:“让你久等了。”
我们别过鲁肃,便出了大堂,上了马车,往馆驿去了。
“结果怎么样?”坐在马车上,我迫不及待的问道。
孔明微微闭上双眼,靠着车壁,轻声答道:“孙权虽已答应抗曹,但看的出,他仍是有些顾虑……”他的声音渐渐弱了下来:“我估计孙权必遣使往鄱阳,请正训练水师的周瑜回来议事。”
“周瑜?”我愣了下,不由自主的便说出:“他已经在柴桑郡了啊。我昨天就遇上他了。”
孔明半晌没回应,我便又说了一遍,忽觉得肩上一沉,回头去看,孔明竟然已靠着我的肩头,沉沉的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