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红楼修文物(474)+番外
“好了,福晋!茂行是个懂事的。”十三阿哥脸上则是淡淡的笑意,明显是唱红脸的。
“那好,”十三福晋接到了丈夫的暗示,当即转脸望着石咏,“你也见过英姐儿了,若是我们夫妇出面,撮合你们两人的亲事,你……你怎么想?”
石咏登时呆了。
——这就是东风啊!
他还能怎么想,求之不得呗。
只是,等等……好像还有哪里不大对。
石咏想了想,终于忍不住问十三福晋:“福晋,若只因为英小姐见过我一面,又因为我顺路捎了她一段,她就一定得嫁我,这事儿对她来说,很是不公平。”
十三福晋惊讶地抬眼,望着石咏,想知道他是不是在说真心话。
她忍不住转过头,偷眼看了看十三阿哥,只见丈夫正努力忍着笑别过头去。十三福晋登时无奈了,心想这个孩子实在是较真得可笑,然而细听他的话,却有些道理,她身为女子,能感同身受。
“福晋,我有一句话,想当面对英小姐说。”石咏说得又认真又固执,“不知可不可以。”
十三福晋板着脸盯着石咏,半晌方道:“你说吧,我们爷和我会代你转告。”
石咏心内叹了口气,又想了想,方才开口:“这件事,我希望英小姐能自己做一回主。”
在场的旁人都很吃惊:自己做主?
“在我眼中,英小姐自是人品才貌无可挑剔。”
“然而我却盼着英小姐不需为了遵循父母之命而成婚,也不须为了外头会有风言风语而成婚,更不是因为世间女子皆是如此,她便也不得不找个人嫁了。我盼着她能为了自己去做一回抉择,嫁个她觉得合适的人。”
即便这个人,不是他,那也没什么关系。
“她理应有权选择与谁共度一生。”
石咏突然冒出这么一句。
十三福晋惊白了脸,十三阿哥在一旁,至此面上的笑容已经完全消失,而是严肃地皱起眉头,盯着石咏。
他的话太过离经叛道,以至于颇为开明的十三阿哥一时也无法接受。
这时候,十三福晋身边的一扇帘子突然无风自动,帘后一个略有些沙哑的少女声音轻轻开口唤道:“姑母!”
第208章
康熙五十六年腊月初四, 仁宪皇太后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
其时康熙皇帝病得也很重,双脚浮肿, 几乎无法行走, 最终还是用帕子缠紧双脚, 乘舆轿亲赴慈宁宫, 来到太后榻前探视。太后却已经非常虚弱,无法开口,只能以手握手, 久久注视, 表达对儿孙的依恋。
两日后太后薨逝,国丧开始。音乐与嫁娶这两样, 官停百日, 军民一月。官员与外命妇按照品级,在指定的日子里入宫为太后举哀。
石咏品级未至, 但是却一样忙得不可开交。管着内务府的十六阿哥身为皇子阿哥, 要到太后梓宫跟前哭灵, 分身乏术,便点了石咏代他亲管内务府广储司的事务。
广储司总管六库,太后丧仪上一应金银礼器, 全由广储司中拨出, 典仪结束之后,又要全部清点收回。光是核对清点,就耗费不少功夫。
然而这却是整个丧仪中最麻烦的一桩差事。以往有过先例,典仪中失物在一成以下, 都还算是好的;若是失物在两成以上,相应的内务府官员便须受罚。
石咏一接手这项差事,就与广储司的那些老人们说得清楚:责任都在各人自身,千万别承望旁人帮他们兜着。一旦遇上关键的入库出库,石咏便陪着官员们一起清点,看着他们核对清楚之后画押。若是遇上器物丢失,账实不符的情况,石咏也很耐心地陪着官员们查找核对,直到核对清楚。
若是当真有了丢失损耗,石咏也不会完全自己做主,而是命相关人员一一将详情与原因写清楚,再由石咏自己加些批注,往上一送。没多时,十六阿哥那边的决定就下来了,或免或罚,皆视情况而定。
如此一来,广储司的老油子们知道这个临时调来的“上司”虽然看着年轻好说话,做事却是一丝不苟,见不得差错,却又完全不自专。这些人便多少收起了浑水摸鱼的心思,老老实实地在石咏手下办起差。
待丧仪刚开始最忙的几天刚刚忙过,石咏却也还没能闲下来。太后生前最后一段时日里钟爱石咏所进的那副羊骨框架红珊瑚链穿嘎啦哈的眼镜,康熙皇帝便命随葬。然后皇帝又想在身边留一副眼镜留作纪念,便命石咏又赶制出一副,放在乾清宫书房里,算是“睹物思人”。
仅仅这两桩差事,就足以令石咏忙不过来。有时他需要一天十二个时辰待在宫中,不能进内廷,便只能在侍卫处蹭住,极少有功夫回家。一旦终于有机会可以回去了,石大娘立即发现儿子瘦了一大圈,可把她心疼坏了。
太后丧仪对石家这样的小吏之家、寻常百姓影响也颇大。国丧期间有七七四十九天不能宰牲,便意味着年节时想包一顿肉馅儿饺子也是难。可巧石家的佃户李家进腊月那两天宰了两口猪做腊肉腊肠杀猪菜。闻说京城里肉食短缺,便命李福进城,给石家送了好些腊肉。
此外贾琏借着国丧并封印的机会请了假,快马赶回京中,带了不少事先屠宰好并且冻硬实的口外羊肉回来,认得的亲朋那里分别送了一圈,正好在椿树胡同口遇见石咏。石咏才晓得,原来贾琏的媳妇儿刚生。贾琏算着日子急急忙忙赶回来,刚巧赶上抱抱新得的儿子,并且侍候两天月子。
贾府那里,凤姐儿早先曾打算在中秋前后便往山西赶去,然而临出发的那几天情形不大好,略有些见红,凤姐以前是吃过亏的,当下再不敢拿大,便取消了赶往大同的计划,只留在府里养着,待到国丧开始之后才发动,给贾琏添了个儿子,母子皆安。洗三的时候,石大娘与王二婶都去了,石家随了份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