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红楼修文物(582)+番外

作者: 安静的九乔 阅读记录

实施海禁,不允许本国船民出海贸易,便相当于是将航海贸易的权力全部拱手交给了西洋诸国。这在石咏看来,十分可惜,亦是巨大的隐患。

如英不晓得石咏这短短两个字之内竟然含了这么多的遗憾。她只管低下头去看舆图上绘着的各处大陆,忍不住问:“茂行哥,这是哪里?”她伸手指着舆图上一片形状模糊的南方大陆。

石咏看了看,答道:“这是澳洲!”

他心里飞快地回想澳洲到底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再将这公元纪年与如今的纪年比照,得出结论:眼下澳洲自然是早已被发现了,但是现在已经发现的部分应当还是贫瘠的西海岸。澳洲自然资源最为丰富,富饶而美丽的东海岸还要再等上个几十年,才会由库克船长发现。

他看着如英捧着下巴,仔细观察这舆图的样子,可还真没想到自己这个媳妇儿好奇心这么重。难怪他这么忙,成日忙着各项差事,如英一个人在家里,也从不觉得怎么寂寞——人家明明没工夫寂寞的么。

一时小夫妻两个过去西院陪长辈们一起用过饭。石咏从如英那里借来了宝琴赠她的那面西洋小镜子,独个儿在东厢研究。

他想,正好通过这“西洋镜”,好生琢磨一下西洋的技术工艺水平。正好这面小镜子,镜盒外面镶着铜胎珐琅彩,里面则镶着小镜子。石咏比对了一下双方的工艺水平,心中立即有数,无论是玻璃还是珐琅,中华本土的出产,都不比西洋所产逊色。尤其是珐琅彩。石咏很有把握,如今造办处的珐琅彩技术已经绝对有把握西洋的珐琅彩烧造技术。那么,如果本国也按这种制式生产,再运输到口岸,海外商人是否便会对这个有兴趣呢?

石咏正凝神沉思,旁边架上红娘则在轻声问“一捧雪”:“你见过洋人吗?”

那边得意洋洋地答:“我自然见过,洋人、红毛夷、倭人……我都见过。”

石咏猜想,自从严嵩父子被抄家,一捧雪可能就落入了徐阶之手,之后一直保存在徐家。若是徐家与西洋东洋的人士有往来,这一捧雪确实可能有机会见到。

“洋人和咱们这里的人,有什么差别?”红娘好奇地问。

“没什么差别,一样的一个脑袋,两个眼睛一张嘴,只是他们说话听不大懂,像唱歌似的。”

石咏在一旁听着,忍不住想起,他修过的所有文物当中,最有语言天赋的,应当是西华,而记性最好的,恐怕就是一捧雪了,但凡见过的,甚至听说过的,一一都能记住,从来不忘。

“真真国的人,早在前朝的时候就有来京的,大臣们都管叫洋大人,说他们有红夷大炮,足够抵御外侮,平息内乱……还有,这些洋大人还能夜观天象,所以钦天监都请的洋大人。”

石咏一面听一面想,这哪里是什么夜观天象,西洋海上贸易发达,与他们的航海技术高超是分不开的。在海上,观测天象有助于定位与测距,因此洋人自然善于观察天象,倒未必与靠天象来占卜吉凶有什么关系。

他心里有种感觉,若是禁海禁得久了,这中华与西洋的差距,便越来越大了。

“至于西海沿子,我自己当然是没去过,是听人来送西洋鼻烟时说的。说这鼻烟原本是阿美利加的土人才闻的,后来洋人都觉闻着提神,而锡兰山气候适宜,便有在锡兰山种植的。后来就有去西海沿子贸易的人,从锡兰山把这鼻烟给捎了回来……”

石咏暗暗点头,心想这一位,简直是一本的中外交流教科书。鼻烟据传就是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喜爱闻的,从那里传入欧洲,并经由南亚次大陆传入中华。

他已经将这“西洋镜”研究得差不多了,打算找个由头与唐英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做些东西量产出口,从海商那里赚些银子,若是东西真的对路,估计利润会是很可观的。

“也不晓得,我们有生之年,有没有这机会,出海看一看。”一捧雪忽然叹了口气,也不知从哪儿生的感慨。

看来这个一捧雪,全无身为一具文物的自觉。作为一件传奇器物,它已经经历了很多,却始终梦想着经历更多,去见识更阔大的天地。

“若是有机会出海,我答应你,一定会带上你。”

鬼使神差地,石咏开口应承。虽然他知道这个希望非常渺茫,可人总会在心里存着些不切实际的梦想的。

隔日他果然带了那小册子去请教造办处画工处的两位西洋画工。两名画工,一名是意大利人,一名是比利时人,两人对于这样文字的小册子都感到惊喜,迅速替石咏辨认了,一致认为这应当是“红毛夷人”也就是荷兰人的文字,那位来自比利时的“邻居”自信能够看懂,便将那小册子借了去,说是替石咏翻译了再送回来。

又过了两日,那位比利时画工一脸不好意思地将册子送了回来,却是画工处接了新活计,要替新册封的后宫中人画像,怕是赶不及,无奈只得将那册子送了回来,同时另送了一本厚一点的小册子,石咏一看,登时道:“字典?”

那厚些的书册正是那比利时画工自己编的字典,原本是自己用的,将西洋的字词与汉字尝试着一一对应。

比利时画工冲石咏一伸拇指:“石大人高明!大人若是乐意,可以借去这个……就能,懂得这里面的意思了!”

石咏心想,这法子倒聪明。唯一的问题是这么一小本字典其实是比利时当地文字的,与红毛夷的文字差距多少,是否能准确翻译成中文都是个问题。但是为了满足如英的好奇心,他索性将这册子带回家给如英看过。如英登时摩拳擦掌,说:“我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