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女(146)
“混账,我儿是府中主子少爷,他身子不好府里花钱用药哪里不对,老二难不成就用得少了。这几年他跟着外面那群人吃喝玩乐,到了要给钱的时候就说记在侍郎府账上,那一笔笔给出去的难道就不是银子了。”
只要一牵扯到武承安,孙娴心就会不自觉地掉进谢姨娘的自证怪圈。一妻一妾都像是斗鸡般针锋相对,谁也不让谁。
还是孟半烟听不下去,故意把武承安手边的茶盏推到地下,清脆一声响打断两人,武承安才十分平静接过话茬:“母亲,姨娘这会儿正在气头上,母亲何必跟她争执,什么对的错的按家规处置便罢了。”
有了儿子的提醒,孙娴心很快就冷静下来,依着家规把谢姨娘和柳娟儿也关回西院。
顺势再派管事婆子去西院彻底翻捡,除了月例里该有的东西,其余一概收上来仔细翻捡,查看还有没有私底下跟谢家或是外人私通的信笺物件。
大戏落幕,武承安又一次牵着孟半烟的手从正院出来。这一次他学乖了,还不等孟半烟说什么就抢先表白,“大奶奶今日英明神武明察秋毫,这府里若是没了大奶奶,恐怕是一日都支撑不下去。”
“呸,要你说这些捧臭脚的话来糊弄我?”成亲这么久,孟半烟总是被武承安这般紧紧牵着。如今也不觉得他手上没肉硌得慌,不知道是习惯了还是这人真被自己养得长了肉。
“天地良心,我这话都是肺腑之言。要没有你,我在这府里能保全自己都难,哪里还能有今天。”
“你就不怕旁人说我这人野心勃勃,不顾念亲情,一家子亲骨肉半点情面也不留?”
孟半烟说这话的时候跟在身后的几个丫鬟已经能做到淡定如常,武承安也仿佛听不出她话里的意思,只红着耳尖凑近了爱人:“我这辈子除了爹娘,至亲就只有大奶奶一人,大奶奶的情谊只留给我一人就最好了。”
第84章
孟半烟一直觉得人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健忘,不管之前自己怎么把西院的腌臜翻腾出来,过后又把谢姨娘安在府里各处的管事婆子丫鬟挨个换下来,把侍郎府的奴仆们吓得不轻,生怕下一个倒霉的就是自己。
但只要自己能把侍郎府料理得清楚明白,便只需要一个秋去冬来的时间,府里众人就渐渐把这些年在侍郎府风光无限的谢姨娘和武承定抛到脑后,连提及的时候都少之又少。
中秋过后,孟半烟和武承安便带人从松云院搬去东路跨院,而空出来的松云院也被武承安做主,让方姨娘和武承宪搬了过来。
如今方姨娘日日都在孙娴心跟前伺候着,武承宪又十天才能回来一次,把方姨娘一个人撇在西院里实在有些不像话。
况且西院谢姨娘武承定和柳娟儿都受罚被关押看管,整个西院的气氛也是惶惶不可终日,方姨娘和武承宪再住在西院最小的院子里,每次进出还要路过前面谢姨娘他们的院子,实在是不方便。
武承安琢磨了一晚上,第二天就去孙娴心那里把这事跟孙娴心说了。
孙娴心原本也起了这个心思,就是怕松云院儿子住了这么多年舍不得给别人。如今见儿子主动提出要把松云院让给武承宪和方姨娘,舍不得的人又成了她。
倒是武承安对此看得挺开,跟孙娴心说自己之前住在松云院,又占了东院还可以说没成家来不及搬。现在亲也成了家也搬了,难不成空出来的松云院还不许别人再住了?自己到底还是个当哥哥的,也不能太不像话了。
母子两个商量好,孙娴心很快就把方姨娘和武承宪从西院那边挪出来,又把方姨娘和武承宪先头住的那个小院子收拾出来,让武承宜和武承蔻两人搬过去,彻底跟被禁足的谢姨娘分开来。
亲娘和哥哥出事之后,武承宜又不肯出门去家塾读书,摆出一副唾面自干又蒙了天大冤屈的模样来,整日里不是唉声叹气就是作些酸诗,还说什么要陪着姨娘兄长一起禁足的胡话。
连新分去西院的丫鬟看了都觉得牙酸,闹不明白这大小姐到底是个什么毛病,还是读书读傻了。
偏她做出这么个派头来了,等孙娴心让她们姐妹两个从谢姨娘身边搬走时,她又麻溜地收拾东西搬去方姨娘的院子,那会子就也不嫌人家院子小晒不到太阳了。
倒是武承蔻看着孙娴心身边的喜妈妈皱紧了眉头,一向万事不往心里去什么都能随便,亲娘被禁足她照样能吃能睡的小姑娘,终于哭着摇头说不愿意搬,想要陪着姨娘。
最后还是谢姨娘隔着窗户扯着嗓子冲武承蔻发火,又吩咐武承蔻的奶娘用不着管她,只管把她的东西都从自己院子里搬出去,武承蔻这才擦干眼泪,垂着头咬牙从谢姨娘身边搬出来。
至此,僮奴养在孙娴心身边,方姨娘和武承宪住到松云院,武承蔻武承宜从谢姨娘身边搬出来,原本的西院就只剩下三个被禁足不能出门的主子。
时间一长,别处的奴仆连路过西院都害怕,一个个都要结伴而行。甚至还传出过什么闹鬼闹妖精的流言,听得孟半烟脑仁儿都疼。
下令查了一轮,却发现这些传言的源头居然是武承定身边的贴身小厮。被气笑了的孟半烟把人抓过来询问,人倒也不狡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