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女(170)
现在他已经顾不得隆兴帝是不是真的知晓了自己的谋划,他只知道自己一定要先下手为强,要不然先死的一定是自己。
打定了主意之后,大皇子还是召唤了自己留在宫中的老人,想法子出宫去报信,而自己也趁着夜色翻窗而逃,把当年自己留在宫里的侍卫内侍全部集结在一起。
他已然决定了,要是死士能杀进宫来是最好。要是不能他也要拚死一搏,带人杀进隆兴帝寝殿,自己这个皇子最终做不成储君当不成皇帝不要紧,但他一定要拉着自己那个好父皇一起下地狱。
身为隆兴帝的长子,大皇子曾经无数次感慨过自己时运不济。但这一次,老天爷好像终于站到了自己这一边。天濛濛亮正是禁军交接的时候,大皇子终于等到了远处隐约不明的拚杀声。
大皇子的死士一路砍杀闯到宫门口的时候,沈皇后和孙婵心已经指挥禁军把各处宫门要塞牢牢守住,这是两人眼下唯一能做的,其余的就只能听天由命,指望在宫外的刘懋陵能果决些,别错过这么个大好的机会。
禁军一大半在守宫门,剩下小半中的大半又分散到后宫各处,再剩下的人便都守在沈皇后宫中。
原本沈皇后是要拨一部分人去隆兴帝寝殿的,可人去了没一会儿又回来了。领队的副将一脸铁青的回禀说陛下身边有暗卫守护,不让他们留下。
禁军可以说就是皇帝的私兵,要是皇帝连自己的私兵都不肯再信,这就未免过于让人寒心。
沈皇后又想起孙婵心跟自己说过的话,原本还剩下一丁点儿软的心也彻底硬下来。
隆兴帝不要正好,沈皇后立马又下令让他们转道去这几天被扣在宫里的大臣那里守着。毕竟内阁那几个老头和武靖都还在宫里呢,保住了他们,往后新皇登基还要额外记自己一个人情。
内阁宰辅们的班房不比皇帝和后妃们的宫殿,一排低矮的屋子比大人们府里下人住的地方还不如。
为了不遮挡后面宫殿的巍峨,倒座房的屋顶比一般房子要更低一些,窗户也小四四方方像个豆腐块,夏天即便外面吹着风里面也透不进多少。如今天气还冷着,炭盆摆在屋里烟熏火燎的味道又散不出去,实在是个冬凉夏热的‘好地方’。
内阁几个老大人,年纪最轻的去年刚过完六十五的大寿,年纪最大的首辅大人还有两年就八十了。被扣在宫里这两天虽然没饿着冷着,但也被耗得一个个气虚头疼,连说话都带着喘。
刚开始首辅和次辅还嚷着要见皇上,两天熬下来两人也不吵不闹了,大家心里都清楚眼下自己就是砧板上的肉,隆兴帝活下来了还好说,活不下来自己这几人还能不能保住性命,就不一定了。
只有从小习武还算年轻的武靖还能顶事,听到宫门口传来厮杀的动静顾不得旁的,从门外看守自己的侍卫手里要来一把钢刀,领着几个侍卫把屋里的老大人们团团围住。
到底是勋贵人家养出来的爷们,武靖比谁都清楚这是要乱了。更清楚不管是谁造反,自己这些目睹了一切的朝臣都不一定能活。
既如此,那就不如拼一把。守住了不仅能保住性命,说不定日后还有翻身的机会。守不住?守不住就守不住,死也要拉几个垫背的。
有了这样的念头,几个侍卫加上武靖一时间还真砍杀了好些个乱冲到自己这边来的死士。等到沈皇后派过来的禁军赶到时,也就只有年纪最大的首辅大人被吓得昏厥过去。
第97章 得偿所愿(正文完结)
宫里被一片阴云笼罩的时候,宫外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孟半烟让阿柒散播出去的谣言很快就开始起作用了。
起初谣言只是在南城的集市里传,老百姓们嘴上说着发愁,眼角眉梢里却都是探听到皇家秘辛的兴奋。没人把这些事情当真,直到九门提督和京兆尹的捕快士兵来抓人。
这一抓,大家伙才反应过来,感情这皇帝老儿的皇宫真出事了?没人敢再胡说什么,住在京城周边县镇里的人赶紧往城外挤,城里的人也揣着手低着头往家里赶,原本还热热闹闹的市集茶馆一下子就安静下来。
越是这样,恐慌的情绪就传播得越快。哪怕往常向来凶神恶煞的九门提督衙门的衙吏,个个都压着嗓子一个劲的解释宫里没事,就是上头要你们消停些别乱说,也没人信了。
还有那些个胆子大些的被衙役抓住了也不怕,反而还嬉皮笑脸反问道衙吏们脸上去:“既没事,你们这些老爷们怎么还会来管我们扯的什么闲屁,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话糙理不糙,这话说得几个抓人的吏员脸色也有些难看。上级派下来活儿的时候也是跟他们说宫里安安稳稳,但要真的安稳皇后又怎么会下这样的懿旨。
真以为皇后天天搁宫里没事干烙大饼,连这样家长里短的闲话也要管,那不成了个笑话吗。
九门提督和京兆尹在外面抓人的时候,大皇子的死士和刘懋陵的私兵也都已经准备好了。
死士进了城的不到五百,剩余来不及出发的全都被隆兴帝的暗卫堵在喜云楼里。
暗卫身手好但人数不占优势,喜云楼里这时候还没去京城的,即便大半都是压阵和留守的人员,也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