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这大秦也撑不到寡人真正掌权的时候。】
嬴稷微微摇头, 对这个皇帝的行为不是很理解。
哪怕是宠爱一个妃子,也不该是如此地步啊!
听刚刚陈曦所言, 此人并不是什么糊涂皇帝,怎么会做出来这种决定的?
简直难以理解。
【在朝野上, 杨国忠的权势无人可比;
在后宫中,杨玉环的宠爱日渐滋长;
这个时候受宠的胡将安禄山都要认杨玉环做母亲,甚至配合着杨玉环的步调,玩了一出“洗儿”。
不过兄妹二人的辉煌并没有真正的底蕴,只是依靠着帝王一时的偏爱,也为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祸根。】
【呵,没什么本事,还妄想左右朝局,那可不是会被忠臣良将们为了江山社稷杀了?】
李昞冷笑一声:【果然是红颜祸水!】
嬴稷道:【你这话就不对了,若不是你那孙子自己糊涂,就算是这杨氏再国色天香,也不过是一个王爷的妃子。
还有那个什么洗儿,若不是你那孙子自己的意思,一个妃子敢去洗一个成年男子?
寡人看未必吧。
江山是男人一步一步断送的,倒也不必在这女人身上找理由。】
陈曦点头:【昭襄王说得对。
杨玉环、杨国忠二人虽然可恶,但是如果没有李隆基的放纵和支持,也不会将势力膨胀到那个地步。
而且在这种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的时候,李隆基还继续向外扩张领土,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
由于唐朝的府兵制被破坏,从李隆基开始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武将们为了能够在战争中立功受赏,加官进爵,镇守边境的将领经常肆意挑衅,使得边境战乱不断,李隆基的好战对此又是火上加油。】
【除此之外,还有经济上的原因。
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
但是李隆基光注重了经济的发展,却并没有注意到土地兼并的场景。
其实在武则天时期,经济发展的时候就出现了逃户的现象,李隆基时期的百姓就更是多迁徙流亡。
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均田制被大大破坏了。
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声色犬马,权欲熏心,过着荒□□烂的生活,和百姓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社会矛盾如此尖锐,李隆基并没有想过如此解决。】
【于是在各种矛盾尖锐之后,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
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是的,听听安禄山身上的这些官职,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
安禄山,并非李唐皇室,也并非是早年辅佐李隆基得位的人,甚至不是汉人,
仅仅是因为他会讨好李隆基,会讨好李隆基身边的人,就得到了李隆基的如此信任,也是很让人迷惑了。】
【而且我们从现在返回去看,其实当时李隆基身边的人,几乎都在提醒他,安禄山不可信。
这个身边的人从历史上著名的大忠臣宦官高力士,到大奸臣杨国忠,都曾经跟李隆基说过,安禄山可能会谋反。
李隆基不知道哪里来的信任,那是完全不信。
安禄山起兵之后,河北本来就是大唐王朝一直没能完全收复人心的地方,又都是安禄山统辖范围内的,
叛军所经过的州县,都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者开门迎接叛军,或者弃城逃跑,或者被叛军擒杀,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
而这个时候的李隆基,在听到太原以及东受降城的人奏报安禄山造反的消息时,仍然认为这是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假话。】
陈曦的眼中流露出一丝无语:【真的不知道这个时候的李隆基是不是被人夺舍了,哪怕是你拿出来你一日杀三子时候的多疑和狠辣呢?】
李隆基:“……”
他脸色苍白,在皇位上坐着都摇晃了两下。
安禄山……自己为什么会如此信任一个胡将?
这个问题,所有在李隆基之前的大唐皇帝都在思考。
李世民整个人都被气笑了。
“朕的好后人啊,就算是朕都不敢给番邦夷狄那么大的兵权,他倒是好,三镇节度使都给出去了。
他还知不知道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安的?”
“陛下息怒!”
“朕如何息怒?这种叛乱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可以避免的!”
李世民被气的眼睛都红了,“河北,又是从河北出现的叛乱……”
河北的叛乱也不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才有的,窦建德啊……
现在想想,他甚至觉得当年父皇杀窦建德杀的太早了!
李治也是被气笑了。
“朕的孙子前期倒是还有些明君之像,现在怕是一只猪坐在这个位置上都比他强吧。
他不是十分信任杨国忠吗?怎么这次这个小舅子给他说有人要造反,他不信了?”
这话谁敢接啊?这涉及的不是皇帝,就是之后的皇帝,皇帝可以骂,他们有几个脑袋啊敢跟着骂?
“蠢货!”李治盖棺定论道。
众大臣虽然不敢骂,但是还是敢跟着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