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休,但成为女帝(159)
谢瑾抚额苦笑。
郗归固然是安了民心,可却引起了世族与北府之间更大的矛盾。
再说了,她虽说得义正言辞,可谁都知道,她是在为高平郗氏凝聚民心,而绝非为了司马氏。
既然如此,这理由又如何能有说服力呢?
“阿回,我知道你的想法没有错。”谢瑾斟酌着说道,“可孙志的叛乱来得太快,你的决定也下得太快了,我们好好商议商议,将分田之事稍缓一缓,好吗?等到你的计划更加完美,等到局势更加安全的时候,我们再这样做,好不好?”
台城下诏前的那个傍晚,谢瑾听温述转述郗归的计划时,压根就没有想到,分田之事会愈演愈烈,到了今天,竟已几乎在整个吴郡施行。
他不知道顾信和温述用了什么样的法子,郗归又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只知道顾、陆、朱、张四姓,竟然完全没有掀起什么大的风波,以至于分田之事竟在吴郡进展得如此顺利,顺利到让他不得不急急赶来京口,劝郗归放慢脚步。
“缓一缓?”郗归冷哼一声,“这些世族已经将三吴的土地在手里握了上百年,我们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郗归离开几案,走到书架之前,看着那一卷卷的史籍,讲起了一个发生在数年之前的故事。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当年我与阿兄在始宁山庄消暑时,他曾为我讲起的一个掌故。”
“永嘉乱后,民离本域,江左造创,豪族并兼3,南下流民不得不依附世族以求生计,而世家大族,则往往不向朝廷呈报这部分部曲和佃客的户口。”
“面对数额如此巨大的隐匿户口,朝廷根本无可奈何。甚至还因为元帝要倚仗世家大族的缘故,对此颇为放纵。”
“后来山遐出任余姚令一职,在余姚清查户口,短短八十日内,竟查出了一万余名隐户!”
这数字太过触目惊心,以至于郗如猛地抬起了头,不可思议地看向郗归。
她看到郗归无比沉痛地说道:“这只是一个县啊!吴郡、吴兴、会稽三郡共有三十四个县,江左更是有数百个郡。谢瑾,你告诉我,这其中有多少隐匿的户口?又有多少收不上来的税粮?”
“江左立国以来,朝堂上每次提起北伐,总说军疲国弱。有如此之多的蠹虫大害,将原本属于国家的人丁据为己有,国力安能不弱?!”
郗归说到这里,已是气愤非常。
一方面,她的身体里住着一个来自未来的灵魂,这灵魂曾被后世有关民族国家的思维深深浸润,所以完全不能接受如此这般群体性地罔顾家国大义、持续以私害公的可恶行为。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在江左生活了二十余年的人,她曾清楚地看到过郗岑因北伐受阻而咬牙切齿的痛苦模样,看到吴地百姓在世族压迫下苦苦度日的艰难生活,而所有这些,都是因为那些贪得无厌的世家大族。
对此,她安能不怒,安能不怨?
谢瑾看着郗归因气愤而变红的面孔,很想说自己其实感同身受。
可就连他自己都觉得这话虚伪无比。
是,他的确痛恨那些隐匿户口动摇国本的世家大族。
可他更清楚地明白,江左与生俱来的命脉,就是由世家大族与司马氏共同扭成。
为此,他不得不无奈,不得不迟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试图劝阻郗归。
他低声说道:“可是阿回,山遐他、终是失败了啊。”
山遐性情刚硬,为政严猛,在清查户口一事上,深深得罪了当地世族。
贪婪的世族绝对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合伙构陷山遐,告到了当时的会稽内史何充之处。
山遐无惧构陷,唯一不忍见到的,是自己获罪之后,余姚的清查事业恐怕会不得不中道崩殂。
于是他给何充去信,书曰:“乞留百日,穷翦捕逃,退而就罪,无恨也。”4
可这愿望终究没有实现,何充虽为山遐百般申辩,却无能为力。
山遐最终坐罪免官,遗憾地离开了余姚。
谢瑾顺着郗归的话锋,举出山遐在余姚如此行事的结局作为例子,是想借此告诉郗归,吴姓世族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会怎样地联合起来,对付外来的“冒犯者”。
对此,郗归并无惧意,她冷静地说道:“可我并不是山遐。他不得不听从免官的命令,我却不会像他那般听话。你不要忘了,我手里可是有着山遐没有、吴姓世族同样没有的兵权。”
“再说了,士农工商,这世上的利益,原本就并非只有兼并土地这一种。”郗归低头看向郗如,对上了她若有所思的眼神,“阿如,你觉得呢?”
第117章 规训
有那么一段时间, 后人总喜欢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可说这话的很多人,他们所赞美的, 其实并非读书这件事本身, 而是与其联结在一起的仕进之阶。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1
程颐释“为人”曰:“欲见知于人也。”
其实何止是学者呢?
那些汲汲营营于兼并之事、成日里斗富夸侈的吴姓世族,不也是想用这样一种别出蹊径的方式, 来达到见知于人、显达于人的目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