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江国正清秋(292)

作者:风竹月夜 阅读记录

王肃疾步至他面前,一把握了他的手。

“人命关天,顾不上避嫌了!你赶快和家人收拾一下,我已经备好马车,这就送你们出城。”

文修年听他语气促迫,不似往日閑雅风度,内心吃惊不小。

“这到底是怎麽了?”

“大王听信谗言,要治忆年娄关失守之罪,禁军统领已经受召入宫去了。若不快走,你家今日怕是难逃灭门之祸!”

文修年怔住。回过神时,不禁悲从中来。

兄长为国捐躯,虽是全家人心中之痛,但文忆年身为将领,职责所在,他们无可怨望。可文家其余人何辜?娄关究竟是怎麽丢掉的,大王自己难道不清楚吗?

气血翻涌得过于剧烈,他眼前骤然黑了一瞬,身躯微微一晃。幸而王肃在旁,及时将他扶住。

“你没事吧?”

文修年摇了摇头,发白的唇边缓慢地勾出一个近乎惨烈的微笑,正欲开口,忽听脚步声起,有人走进门来。

王肃回首一望,却是自己带来的仆人,原本留在外头看守马车。

“什麽事?”

“啓禀王叔,上官大人到了。”

第三十五章愿言配德

早在北桓陈兵娄关之时,沈安颐就已经得到了消息。当时上官陵正在殿中给她讲书,看到女王陛下明显心不在焉的神色,索性停止授课,陪她聊起题外话。

“以陛下之见,此两国交兵,胜者会是谁?”

沈安颐正在想这个问题。

“论统帅,谢璇和文忆年两人名望相当,想来能力大概也相差不远。但是论兵力……成玄策裁冗兵、训精卒,大军一直保持着优秀的战力。而容王自从郑彪叛乱后,为了防止事情重演,加重了对将权的约束,将领的私部被削减,逃役的百姓又增多。我看此战,容国怕是难胜。”

上官陵赞许地颔首:“对于最后结果,臣与陛下判断相同。不过原因上……臣以为,根本还不在于兵力。”

“哦?”

“两国兵力虽然有差,但娄关并不容易攻取,文忆年只要死守不出,北桓军未必能支持几个月。可是,容王喜好佞人,而对真正效力的臣子,能力愈强,忌心愈重;功绩愈大,猜疑愈甚。如今微妙时期,文忆年若稍有拂逆,恐怕地位就岌岌可危。北桓那边却不然。谢璇是桓王心腹爱将,战争期间,桓王对他更是有求必应。所以臣也推断,谢璇必赢。”

沈安颐一声长叹,玉腕一扬,手中毫笔丢进笔筒。她扶案半侧过身,眯眼眺望着窗外秋景。

“这就是本王忧心之处。北桓若吞灭容国,对昭国将形成围堵之势。但若出兵相助,搅入别国战事,似乎也欠妥。”

上官陵微微一笑。

“陛下不必担心。天下之事,都是日积月累,步步渐进才成就的,何况灭国这麽大的事呢?容国广大,又有先祖奠定的基业在,岂是一朝一夕就能消灭的?北桓这次能得到一些好处,但若说灭容国,那还远。”

沈安颐定下了心,眸光转向上官陵,藏着丝丝清幽慧黠的笑意。

“你觉得……派人悄悄过去观战,算不算是好主意?”

于是,这个好主意的执行者,自然又是她上官陵。

上官陵深谙其意。这一回观战,目的是为将来伐北桓做準备,因此主要观察对象不是文忆年,而是谢璇和北桓军。两年前在商州时,通过红药和江蓠后来的口述,上官陵已经对谢璇本人的武功了知大概,今次探看的重点,是其排兵布阵和北桓军的作战能力。

平陵失陷,奚阳以北无险可守。为了尽早掌握局势,上官陵当机立断,一方面发信返报沈安颐,另一方面带着随行护从的江蓠赶往奚阳。她们轻骑快马,先于谢璇大军抵达王城。

彼时容王正为北桓军惶惶不安,欲降而未降,见上官陵来到,如同捉住救命稻草,问她可否请昭王发兵相救。上官陵思及沈安颐本不打算搅入战局,何况如今发兵未免太晚,遂道:“远水难救近火,只怕昭师未至,大王性命已无。”

容王说陆相提议投降,但若成为北桓属国,只怕从此与昭国交恶。上官陵道:“求存乃是人之常情,昭国力不能救,已深感惭愧,怎敢以此为恶呢?”

容王于是安了心。

大事底定之后,北桓準备撤军,上官陵也要抽身了。这日,她去向容王辞行,不料却意外听到容王传召禁军,联系前言后语,似与文忆年有关。可文忆年已经死了,上官陵留了个心眼,密遣江蓠去向王肃报信。等到她辞出王宫,却听江蓠带回王肃口信,邀她到文府相会。

文修年不清楚个中曲折,乍闻上官陵到府,十分诧异。不要说他本人,就是他的父兄,与上官陵的交道也仅限于朝堂上的一面之缘。

王肃道:“他今日正要回昭国,我想请他带你们一起走,如此更稳妥。”

说话间上官陵已经走进来,王肃略叙事由,上官陵打量文修年的目光有些深沉。

“在下既然赶上了,自当尽力,以慰忠良在天之灵。”

王肃见她答应,不觉松了一口气。尽管他相信上官陵的品性,但凡事有万一,对方没有亲口应诺之前,总归存在变数。

文修年拱手道:“多谢上官大人,请稍候片刻,在下先去禀报父母和嫂嫂。”

上官陵摇头:“来不及了。”

文修年一愣,只见她出手如电,瞬间制住了他的穴道,转头吩咐江蓠:“把他送到车上去。”

“是。”

江蓠答应一声,果真扛了文修年往外走。上官陵也跟着就走。

上一篇: 最不浪漫是冬 下一篇: 流火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