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前妻(12)

作者: 南山不老客 阅读记录

“严老大人!”施齐颐脸色阴沉,盯了他好大一会,嘴角动了动:“施某劝老大人好好想一想,江南的事,并不只是江南的事。”

“这事本官自会上表朝廷,盐税之事是陛下特允本官查办的,有话施大人不妨和陛下去说。”严老大人冷淡道:“送客!”

左右仆婢面对这位地方大官还是有些发憷,不敢硬赶人。

施齐颐冷笑一声:“我来好心劝告老大人,老大人却丝毫不同情理,老大人口口声声念叨陛下,陛下可不一定会站在你这边!”

说罢,一挥袖,转身扬长而去。

“这是什麽意思?”前妻疑惑问。

我也看向严老大人。

老大人却苦着脸,皱着眉:“施齐颐背后依仗的怕不是咱们皇帝陛下。”

“您是说,这事是皇帝暗地授意他们的?钱也大都到了咱们皇帝陛下那了?”

这样的话确实有些不妙。

皇帝陛下这不是搞人吗?

“不过此事尚且说不好,来之前陛下没和我说这事,想来也是自有打算,上上个月又查办了前任江宁知府刘成况,陛下这麽做想来不一定真会给施齐颐撑腰。”

严老大人摆摆手:“等陛下旨意吧,想来快到了。”

一路平安

‘余利银’的事确实不简单,深居皇宫大内的皇帝陛下也正在为此忧愁。

当初派严韬去江南收盐税时,皇帝就有过这个预料,选严韬去也是因为严韬出身清正和各方势力都没有太大联系,是个收赋税的好人选。

江淮的盐税事关朝廷税收根本,本次挑选都需要格外注意。

‘余利银’的事确实是皇帝陛下暗中授意江南布政使施齐颐搞的,施齐颐是早就去世的皇太后的侄子,也是和皇帝陛下从小一起长大的,关系自小亲近,所以才能在江南布政使的位子上一坐这麽多年,放心让他去搞这个。

但凡事适可而止,过度的盐税只会让江南盐业不堪重负,近两年江南盐业愈发混乱,各地官员贪污腐败,乱象丛生。

皇帝已经有了想整顿的意思。

只是如何整顿,皇帝还没想好,严韬就一封密折递到了皇帝的桌案上。

于是只好招人来商讨这事。

不过这商讨人选确实大有学问,首先朝中那些大臣先不能直接说。

这事事关皇帝脸面,于是先内部拿定了主意才好对外有说辞。

左相林桓安时皇帝妻弟,统调军国大事,再有就是掌管皇宫内务的老王爷,两人成了皇帝的商议对象。

林桓安主张严查,国库天天缺银子,六部天天跟他喊不是缺钱就是缺钱,看着这些银子从眼前溜走,林桓安岂能忍?

老王爷倒是对天子的私库了如指掌,知道这银子大半都进了这,私库不比国库,朝廷的那些官员隔三差五的喊国库缺钱,不就是想让皇帝从私库掏吗,皇帝的私库曾一度连办个寿宴的要考虑节省开支,所以才搞了这麽个东西。

但老王爷也明白此计不可长远,皇帝又不是真的昏君。

几人一商议,达成一致,这“余利银”还是要查。

皇帝点头,又问他俩,查是可以查,施齐颐怎麽处置?

说起这个,林桓安和施齐颐还是有一些针锋相对在里面的,两人同为外戚,一个是皇太后家的外戚,一个是皇后家的外戚,自然就有些看不对眼。

但他看皇帝陛下的意思肯定没有想整治施齐颐的意思,于是就没先开口。

皇帝就让老王爷说,老王爷主管皇家内务,不管是和皇太后家的人还是皇后家的人都没有偏分,一视同仁。

老王爷斟酌着皇帝的意思,说施齐颐毕竟在江南布政使的位子上待了这麽多年了,该动动位置了,不如让他回京算了。

皇帝一想也是,老是放任施齐颐在江南也不太好,钦差也不好办案。

前段时间工部尚书刚乞骸骨要告老还乡,正好让施齐颐补缺。

皇帝问林桓安意见,林桓安也不想和皇帝打擂台,无所谓的同意了。

翌日,皇帝就在朝会上说了‘余利银’的事,当时就拿定了注意,又派了一个钦差去宣诏旨意,顺便将江南布政使施齐颐调任回京。

新任钦差不是别人,正是老王爷,老王爷位高权重,又是皇帝的亲叔叔,不管是严韬还是施齐颐都镇的住。

老王爷宣完了旨意,笑眯眯地请衆人平身,对施齐颐道:“恭喜施大人了,施大人在江南这几年劳苦功高,陛下都记在心里,施大人将宣政司的事移交完,就可回京了。”

施齐颐现在哪里还不知道皇帝什麽意思,不过,这个结果他也不好再说什麽,只谢了恩就告辞离开了。

老王爷又瞥见站在一旁的我,关心道:“怀祯也在,你身上的伤怎麽样了?”

老王爷时常来我家找我祖父,我对老王爷也算熟悉:“多谢老王爷关心,伤不严重,已经好的差不多了。”

老王爷拍拍我的肩膀,“好好养着吧,这有我和严大人呢。”

如此来,我就真的閑了下来。

有皇帝的旨意在手,又是老王爷和严老大人亲自查办,即是江淮盐政上下欺瞒,但没了施齐颐,就如同釜底抽薪一般。

按照沈溪的账册,该审的审,该抓的抓。

至于扬州、常州那几个知府,都夹紧尾巴做人,但也在劫难逃。

一时间,江淮盐市大为动蕩。

我倒是没太大担心,盐市动蕩只是一时的,等这事查清,自然回归平静。

只是马上七月了,前妻已经要为八月初的乡试做準备了,开始了刻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