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原来我是男神经(2)(189)+番外

作者:瑟嫣 阅读记录

赵祯:“......”

他是这个意思?

赵祯迟疑了,反复思量,还是没想明白苏清之怎么这样理解。

再创辉煌的意思是开疆扩土?

难道不是奋发图强,战战兢兢的处理国家大事?怎么到了他儿子这儿,就拐了八道弯,变成了开疆扩土。

他知晓大宋羸弱,国家武装不足,一心想要改变,却始终不知道该怎么改变。再加上他原来没有儿子,可不就将7成的心力,都用来生孩子。

现在好了,他的儿子雄心壮志,想要开疆扩土。赵祯不知道怎么做,想来想去大概只有放权,于是乎,赵祯几番欲言又止,到最后还是......放手让苏清之去做。

苏清之历经无数世界,当过好几次的皇帝,如何做个好皇帝都知晓,怎么做一个合格甚至出挑的皇帝,自然同样清楚。

军事力量自然得加强,但现在并不是好时机。或者说,目前最主要的,还是平衡文官武官之间的不平等。

文官就做文官该做的事情,抢武官的工作干什么。整个大宋的中枢朝廷还不够他们霍霍的,非要插手武官该干的事情。

不是苏清之看不起读书人,本身他就是读书人,六元及第的状元,而且还是13岁的六元及第的状元,可不是一般读书人能够做到的。

而且哪怕是苏清之,他都不可能像文官那样将权利全部巴拉进怀里,也不看看自己合不合适。

不过苏清之的身份,毕竟不一般,作为大宋皇朝的继承人,苏清之不能像大宋的其他皇帝一样,只学文不习武。相反,要做到文武双全。

即便不能做到,也要了解‘武’乃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如果只是‘文’昌盛,就如同小儿抱金砖过闹市,是只狗都会上来咬一口。

历史上大宋的国力强盛归强盛,指的是经济发达。年税收的话,算是各个朝代最多的。可偏偏,说句悲哀的话语,大宋时期的国土面积,是最小的。

文风盛行,达官贵人奢靡成性,连皇帝都无心政务,成天研究字的N种写法。每次周边国家挑衅,第一个反应就是花钱买平安。

还不是打仗打输了才称臣纳贡,而是一开始,仗都没有开始打,就开始软了骨头称臣纳贡,还美其名曰,免百姓受兵戈之苦。

所谓的求和派,不过就是软骨头派,而强硬派,说实在话的,没有强大的武力支撑,一切的强硬,其实就是笑话。

而显然,大宋的武装力量,不能用差来形容,而是十分的差。可不是残血打天下,而是从头到尾,连打得勇气都没有。又怎么不会国力羸弱。

扯远了,总之苏清之并不忙着整顿军务,而是选择先整顿朝纲。还是那句话,大宋给与读书人太多的优待。

一句‘刑不上士大夫’,让读书人当官之后,无所顾虑。反正犯了再严重的罪,也不过抄家流放,死是不可能死的,并且还没有株连的说法。

倒了他一个,他的后代,他的族人,还有出头的机会,依然可以屹立不倒。

就是因为没有实质性,足以威胁生命,威胁家族的枷锁在,所以文官们毫无顾忌。打仗输了,武将可能死,毕竟不是士大夫。可是文官们,仔细瞅瞅大宋的历史,通敌卖国的奸佞之臣,那是层出不穷,得到了什么实质性的惩罚没有?

连用‘欲加之罪’谋害岳飞的秦桧,也只是罢官最后病死,得到了善终。文官还能有什么顾忌,自然是尽情的造作啊!

好官有,更多的却是贪官污吏。

既然来了大宋朝,并且还拥有了得天独厚的身份。那么自然的,苏清之就会尽自己的力量,让大宋朝不再羸弱,而像盛世大唐那样万国来朝。

到了第二日,赵祯果然没有起来上朝,政务都交由苏清之负责。也不知道是不是朝中官员有心考验苏清之,上朝的时候,基本都保持沉默,只除了包拯。

包拯将这几天开封府处理的事情,都一一交代,末了还询问官家对春耕事宜有什么安排。

“春耕秋种?”苏清之迟疑:“父皇大概,嗯,愿意为天下表率,动手春耕。”

包拯严肃点头。“那就由太子殿下出面说服。”

苏清之:“......好。”

这时候庞太师总算出声了,不过说的话不太中听,说赵祯身为天子,亲自下地干活不好。

“觉得有辱斯文?”苏清之神色冷淡的询问。“觉得自己身为朝廷命官,早就脱离了平头老百姓的身份,是老百姓的天,可以主宰他们的生死。已经脱离了,又岂能重新回归田园,不止自己不能,还要拦着天子,美其名曰,有损天子威严。”

庞太师顿时脸色大变,不得不说,苏清之这话相当于诛心之言。

如果换做赵祯,说不得庞太师会讲道理。可惜换做苏清之,他有自成一套的逻辑,怎么可能听庞太师讲道理。

庞太师其实属于亦忠亦奸的人物,忠君思想是有。但是呢,更多的却是利己思想。自己的女儿进宫为妃,是一个道理,现如今太子已立,又让庞妃娘娘拉拢苏清之,又是一个道理。

都是利己的道理,苏清之不想听,更不想庞太师说。帝王之师又如何,说白了,他是赵祯的老师,可不是他的。

哪怕庞太师想当两代帝王的帝师,苏清之不想不愿意,那就白搭。不过话说回来,好像庞大师教导过赵曙。

又想起赵曙那瘪犊子,苏清之微微一晒,继而又说:“这样吧,看父皇的意思,要是父皇不愿意,那就孤代替父皇,主持农耕一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