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天才科举路(236)

作者: 折秋簪花 阅读记录

“学生等见过教瑜大人。”

众人起身行礼,温显臣微微颔首,示意众人落座,这才看向那面容秀丽,气度不凡的少年,微微一笑:

“可算是回来了,可让我好等。”

“让教瑜大人久等,是学生之过,这是学生这两日的课业,还请教瑜大人过目。”

徐韶华随后将自己答完的课业呈交上去,温显臣有些讶异,其实他留下的这些课业乃是寻常学子五日的量。

毕竟,做学问总是需要思考的,若要精益求精,自不能随手敷衍,相较于学子们只顾完成课业而忽视质量,他更希望学子们可以全心全意的去做文章。

随后,温显臣将徐韶华的课业放在掌下,点了点头:

“可,你且入座吧。”

等徐韶华坐好,温显臣这才开口,他今日并未直接讲课,而是说起了院试:

“今日我特一号学舍的学子可算是齐了,那今日我便说一些可能攸关诸君未来的大事。”

温显臣声音不高,可是这会儿学子们都坐的端端正正,一脸向往的看着温显臣,徐韶华虽然也从一些书籍中听说过院试的流程,制度等。

可是,他相信今日教瑜大人要说的不是纸上那寥寥几笔的敷衍。

“我知道,这些时日诸君中有人认为我对汝等太过严苛,汝等过了府试,童子试已经算是成了一大半,心中有所松懈我亦可以理解,毕竟,我也算是过来人。”

温显臣玩笑了一句,气氛轻松了起来,但随后,温显臣声音平缓道:

“可,我要告诉诸君的是,你们脚下的路,也才刚刚开始。我大周七省八十四府,你们过了院试后,只不过是进入这八十四府府学之一。可这八十四府学之上,尚有国子监。”

温显臣这话一出,胡文锦不由道:

“教瑜大人,学生请问,这国子监与我等寻常学子,又有何关系?国子监,顾名思义,乃是培养大周国子之意,在此前,可都是京城子弟居之。”

胡文锦如是说着,面上带了一丝讥诮,前朝时,国子监的名声极差,即便被先帝扭转,可对于胡文锦这样耳濡目染前朝之事的人来说,并不看在眼里。

温显臣对于胡氏兄弟的身世略有耳闻,这会儿只平静对待:

“你所言乃是前朝的国子监,而本朝的国子监,乃是培养真正的国子。

是以,每年我大周八十四府便会向国子监贡入一名监生,而这样的监生……十有八九乃是院试头名。”

国子监地位拔高,要掐尖自然也是掐最高最嫩的一茬,是以非院案首不取,已经都是潜规则了。

而后,温显臣环顾众人:

“这次府试,我瑞阳社学中有几位学子成绩骄人,而我今日所言,则是希望诸君可以在院试之前,好生努力一次,这国子监中与寻常府学,可谓是天差地别。”

温显臣说这话的时候,重点看向了前排的几人,而徐韶华听到这里,眉梢动了动,似乎有些理解教瑜大人这些日子的急迫了。

毕竟,除了他之外,胡氏兄弟和望飞兄三人也颇有潜力,而教瑜大人也是想在这最后的节骨眼,让他们都能加一把劲儿。

“学生等,谨记教瑜大人教诲!”

众人纷纷起身行礼,温显臣摆摆手,这才叹了一口气:

“都坐吧。除此之外,除了院案首之外,府学情况颇为复杂,若是汝等可以自持,他日自有青云梯,如若不然……怕是只能吃老本了。”

温显臣语重心长的说着,这才是他一直逼着众人努力的原因。

等温显臣抬起头,便看到了学子们认真的看书的模样,这才欣慰的抚了抚须。

随后,温显臣这才打开了徐韶华的课业,却不由得面色一变。

第79章

温显臣这会儿捏着徐韶华的课业, 一错不错,一字一句的看过去,连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

他作为瑞阳社学的教瑜, 此前除了前往学政大人处听赏外, 更是得了学政大人对于如今科举方向的提点。

府试的律法便是信号,而院试自然也不是循规蹈矩的孝经论一类敷衍了事的题目了,这里面, 温显臣用了晏南省所出的考试纪要的一部分, 但更多的却是偏向于实事论。

所谓实事论, 便是以实际发生之事, 要求学子以此来作答, 这里面涉及民律、商律、官律等等数不胜数。

而更偏的还有一些关于数理、工匠用料、测量等题目,可以称得上一句浩如烟海。

当然, 这样的题目温显臣不可能每道都出成这样, 是以这一个月以来,温显臣每日只出一道难题。

然而,徐韶华此前“旷课”一月,温显臣自然不能让他躲过,这便将这样的题目都一一整理出来, 让他私下去做。

也算是给他敲一个警钟, 让他勿要以为社学知识便不重要了。

可让温显臣没想到的是,徐韶华竟然真的就用了两日便做完了。

而更让温显臣没有想到的是, 徐韶华不但做完了,这题目的完美程度简直超乎他的想象!

“徐韶华, 此题你如何想到这样来解?”

温显臣深吸一口气, 终于出声唤道。

徐韶华问声应了一声,随后缓步走过来, 他低头一看,才发现这是教瑜大人所言当初晋朝时期锦江改道之事。

题目大意为,晋朝战时以水代兵,使锦江改道至晏南成安府,对今人之鉴。

题目平平无奇,甚至此前科举纪要中也有类似题目,但这里又用到了战时二字。

而在大周律中,战时不同常时,自然律法有所不同,当初晋朝名将白深照临危受命,以千人之兵试图抵抗五万大军,随后不得不使锦江改道,以水代兵,成为有史以来最惨烈,也最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