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万里封疆(16)

作者:唐知非 阅读记录

谢凌安蹙眉,直勾勾地盯着他的眼睛:“你和他能有什么军务可谈?”

“一些小事。”严翊川糊弄道,移开了目光。他发现,谢凌安很喜欢盯着别人的眼睛,他的目光总是尤为炙热,看向人时总是极为专注。但这一刻却让他微微有种“无所遁形”的仓皇。

他赶紧岔开话题:“王爷很闲么?不是还有地方要去?”

“噢......我也去温宅,”谢凌安笑道,“正好顺路!”

“......”

严翊川蹙眉,表情复杂。谢凌安忙补充道:“是逢皇命巡察,不为别的。”

“......”

于是钱昭牵走了马,两人并行。谢凌安满眼好奇,眼珠滴溜溜地四下张望。

但严翊川没说话,他有心事。

他方才没说真话。

温子慕他是认识的,不仅认识,还于他有恩。

十二年前关外他父母的尸首,最后是温子慕悄悄帮他收的。尽管温子慕把他们安葬在塞外一个无人知晓的小山沟、不敢有牌位,却是唯一一个肯主动冒着触犯律法风险、还偷偷为严翊川带来父母遗物的陌路人。

严翊川已经很感激了。

“墨兰修竹”,在他心中,世间仅有温子慕一人能担得起这美誉。悲悯、淳善、人情,这么多年,只有在他身上严翊川才能真正感受到。

但这些,谢凌安不能知道。任何人都不能知道。

严翊川正思忖着,没注意到远处闹哄哄一片。直到尖锐的喊声刺入耳膜——

“我家三个儿子,全都死了!死了!求求叶将军主持公道,让我老婆子死也瞑目吧——“

只听砰的一声撞击,随后响起阵阵惨叫——

“啊——”

“死人了!”

“没天理啊——”

严翊川回过神来,下意识偏头看了一眼谢凌安,正巧碰上谢凌安投来的目光,同样肃杀。

不远处,乌泱泱跪倒了一大片百姓,哀嚎着、呜咽着。朱红檐柱边上倒着一位老妇人,从模样看已至耄耋,额前鲜血直流,溅在浮雕柱基上。儿媳妇抱着老妇人的身体,嘴里不住地喊着“娘”,跪在檐下哭成泪人。

“这是哪里?”谢凌安蹙眉。

“叶铮将军的将军府。”严翊川答道。

一片哀嚎中,有一书生模样的青年骤然直起身子,向着府门高声道:“叶将军!我等无意冒犯!只是此一战北境濒临撑破,数万将士战死,近半数百姓家破人亡!我等皆知,他们不是死在敌人的马蹄之下,是死在自己人的蛇蝎心肠中!十余日过去,叶将军缘何仍不抓出叛徒!还是在为谁包庇吗?求叶将军明辨是非!严惩内贼!为我们讨回公道!”

“严惩内贼!”

“讨回公道!”

“叶将军!叶将军——”

此起彼伏的情愿声一波接着一波袭来。

第9章 温宅

严翊川望着这一幕,心中霎时有愧。自昨日夏臣来找他,不过短短几个时辰,民怨竟然沸腾至此。他是想借此机会煽风点火,但没想事情竟发展至此。严翊川不免心中愤然,心道夏臣办事,实在太狠太绝,亦无所顾忌社稷百姓。

也怪他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严翊川瞥了一眼谢凌安,见他似在出神,道:“你没公开案子的结果?”

谢凌安似从思绪中被扯出来,愣了一下:“啊?......你说胡三秋么?”

捕捉到他的迟疑,严翊川有些意外,转念一想倏地看向他,语气急迫:“你也不信是他,是吗?”

谢凌安感到严翊川此刻的目光异常热切,甚至似有惊喜之意。他有些犹豫,顾左右而言他:“......判牍还未呈上,公文也未下,案子未结,还没到公开案情的时候。”

“你知道我说的不是这个,”严翊川心绪有些波动,见他装傻充愣,启口道,“王爷心里比我清楚,胡三秋是个疯子,但也可能是颗清醒棋子。他的死不是此案的终结,而是揭开此案一角的风声。”

谢凌安暗道此人洞察力了得。他知道严岭在想什么,只是他如此较真倒让他意外。

“你怎么就笃定我会想这么多?”谢凌安没有直接回答。

“因为你说‘户部’。”严岭答道。

昨晚之事一切都太过简单顺利。胡三秋用拙劣的伎俩让谢凌安和严岭在后山相见并发现那些霉粮,就像是准备好了一切等着他们去拆穿;等到他们找到胡三秋时,他早已做好了自尽的准备,立刻对前因后果和盘托出;最可疑的是胡三秋最后的放火自尽,他把事情闹大,好像就是要告诉所有人他就是个疯子,所有的事情都源于他的疯狂,不需要再往下查。

似乎背后之人早已谋划好了一切,等着他们入套。胡三秋一定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必须要死,而且他的死可能另有大用。

谢凌安朗声道:“左郎将话说到这份上,我也不兜着了。这么大一盘棋,对于有的人来说,获益要远远大于胡三秋预想的大仇得报。其实要只用胡疯子的个人恩怨来解释,也说得通,但我不信。”

谢凌安顿一顿,抬头望他。

严翊川颔首微倾,沉声道:“所以你想到了户部?”

“只是猜测,还没有根据,”谢凌安索性坦诚以告,“你知道么,户部的事宜并不是都由户部尚书定的,像军粮运输这样的国之命脉都要由左丞相过目。如今的左丞相王锐是我三皇兄的人,户部闹出偷换军粮这样的事,势必会殃及左相,削弱我三皇兄的左膀右臂。”

“你的意思是,这件事是冲着你三皇兄去的?”严翊川挑眉,微微惊讶。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