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千岁(113)+番外
小姐与陛下之间的关系,甚为奇妙,但她们这些下人,谁也不敢多问,也不敢对外多嘴。
下人添上新蜡烛,顿时晕出一团暖光,照得积雪上暖光莹莹。
一人出现在院门外,玄色大氅随着脚步停下,苏涟摘下兜帽,望向窗口眺望的女子。
宋如歌却伸手关了窗,转身走开。
苏涟走进屋内,其余人皆是习以为常的模样。
他脱下大氅,淡淡道:“冬风冷冽,怎么站在窗边。”
宋如歌笑了笑,手背贴过他的手背,语气比从前少了些活泼劲:“我身体一向强健,倒是陛下的手比我还凉……”
再者说,既知冬风冷冽,他又为何非要为难自己,深夜赶来。
苏涟端着热茶,倒没注意她的神色,只是瞧见墙边立着的几样兵器,顿了顿:“今日练剑了?”
既摆在那里,便是要他看见的。
宋如歌低头拨弄着火炉里的炭:“许多招式快记不清了,趁着没事多练练,等日后到战场上真刀实枪地打起来,不至于丢了我哥的脸。”
苏涟放下还未喝过的茶水,一言不发。
半晌,他冷冷开口:“你什么意思?”
宋如歌不知为何有些心虚,她轻轻道:“明年开春,我便离京,去参军。”
“宋如歌!”
他似是震怒,倏地站了起来,一股冷香随着动作拂过她鼻尖。
日日相见,这气味已经熟悉得令人心悸。
宋如歌惊觉自己不怵他了,却仍抬不起头,慢吞吞说着:“兄长看过的景色,无论血海或是落日,我总也想亲眼看看。”
“但从前娘和哥哥总不许我上战场。”
“如今,再没人拦得住我了。”
说完,她终于抬头,撞进苏涟漆黑深邃的眼里。
他没再说什么,转身大步离开,连大氅都忘了披上。
宋如歌沉默地坐着,直到窗外又下起了纷纷扬扬的雪。
她想,任谁遇到她这样油盐不进的木头也会恼怒。
苏涟这样尊贵的身份,这些日子所作所为她都看在眼里,即便不说出口,那心意也早已明了。
但再如这般留在京城,她迟早要腐朽成泥。
苏涟喜欢的是当初那个明媚直爽的宋如歌,倘若不能给他一个这样的自己,她宁愿畅快地死在战场上。
……
三月天气回暖,水路通行,陆路也更好走些。
不知何时才能回来,她遣散下人,封住了府邸。
那日之后,苏涟没再来过。
宋如歌心里似乎松了口气,又隐约生出些许失落。
只是临行前一日,宫中快马加鞭送出来一道圣旨。
背着包裹就要回乡的丫鬟心里咯噔一下,跪下来接旨时,忍不住悄悄瞥了眼自家小姐的脸色。
皇帝毕竟是皇帝,倘若他铁了心要留住宋如歌,只要一道旨意,小姐便被永远锁在了京城这金丝笼里。
宋如歌心里却意外得平静。
她听见宣旨太监尖细的嗓音:“……朕唯治世以文,戡乱以武。今有宋氏女如歌,武艺精湛,通晓兵法……着封为从四品照远将军,替朕平定西南之乱。”
宣旨太监笑盈盈望着她:“宋将军,接旨谢恩吧。”
丫鬟愣愣地跟着磕头。
宋如歌接过明黄圣旨,在上头看到她的名字与皇帝陛下的玺印。
她忍不住露出笑来。
她一无功勋,二无威名,陛下真是昏了头,就这样将她封为从四品将军。
宋如歌将圣旨抱进怀中,眼角酸涩。
陛下深知她心。
……
离京时,温疏水与小千岁来送她。
二人的婚期定在明年七月,宋如歌不知自己是否赶得上参加。
比起初见,小千岁似乎长高了些许,身段也愈发窈窕。
只是那天真纯稚的神情仍如初见,在未来夫君与兄长的呵护下,这朵娇花,大抵是整座京城最无忧无虑的存在。
温疏水亦是沉默许久,才说出来几句话:“你多年跟在我与宋霖身边,耳濡目染,我还算放心。此次西南动乱虽不算严重,但亦要慎重对待。”
“同行的副将是你兄长从前的下属,遇事多与他商量,切忌一意孤行。”
今日是个好天气,春风拂面。
望着宽阔的去路,宋如歌心头笼罩许久的腐朽阴霾似乎散去一些。
她笑了笑:“温大哥,小千岁,再会。”
苏蕉儿瞧着有些伤心,递给她一只长条形木盒,便将额头抵在了温疏水臂膀上,小声道:“如歌再见。”
温疏水偏头捏了捏她的脸颊。
宋如歌抱着木盒,打马出城。
夜幕降临前,军队安营扎寨。
除了那名副将,其余人知晓她只是个女人,心里多少都有些不痛快,眼神里藏着些轻蔑的意味。
宋如歌独自坐在一边,将佩剑仔仔细细擦拭几遍,顿了顿,摸出小千岁最后递给她的木盒。
打开来,里面静静躺着一卷字迹早已干涸的圣旨。
是去年盛夏,未能走出皇城便被众臣拦下的那道立后旨意。
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她的名字——
宋如歌。
她抚摸着纸面,一弯唇,落下一滴泪来。
……
五年后。
南方边境。
营帐中,一身铁甲的女将军坐在主位,正低头处理着手背上一道渗血的伤口。
细看周围,纵横着三四条长短不一的伤疤。
下首坐着的将士一个个喜气洋洋,互相说着趣话,等转头对宋如歌开口事,虽也难掩喜气,到底多了几分恭敬。
“将军!此次咱们收复南梁两座城池,百姓夹道欢迎!待班师回朝,陛下定会大加封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