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捡猫后走上人生巅峰[穿越](166)+番外

作者: 李一只 阅读记录

苔嫂子伸手比划了一个高度:“长的高了,现在能到这儿了呢。”

而后突然坐直身体,把身后那个一路上都紧紧抱着的包裹拿来,如释重负的道:“我这一辈子也没出过远门,如今见到你,可算能松口气。”

她把包袱拆开,里面是又一层,打开后还有一层,最里面是油纸包,包着二十个银币。

“这是你当初救急我的二十个银币,我用掉一些,后来又补上,这么大一笔钱放在我这儿,我真是睡觉都睡不安稳,所以思来想去,还是给你送来了。”

余幸叹气:“找送货的捎来就是了,何苦要辛辛苦苦走这一趟呢?天气这么冷。”

苔嫂子仍旧摇头:“不亲自交到你手上,我不放心。”

这对她来说是很大的一笔钱了,万一出现什么闪失,那是想都不敢想的。

余幸现在当然不缺这点钱,但知道苔嫂子的为人性格十分正直,便也只能收下了,又想着回头多裁剪点棉衣布料什么的,让苔嫂子带回去,她家孩子多,用的上。

“你这趟走这么远,家里的孩子们怎么办?有人看顾么?”

苔嫂子突然笑起来:“对的,这件事你还不知道,我家你大哥回来了。”

余幸惊讶的道:“回来了?”

她从认识苔嫂子的时候,就知道她是个寡妇,据说丈夫是几年前跟着人出去做工,而后就再无音讯——在这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这种事并不罕见。

离开的人离开了,而留下来的人还要活着。

“我以前只以为是他人没了,没想到这四年多过去,他又回来了。”

苔嫂子说着,落下泪来:“说是在外面被人骗了,吃了些苦,人也落下点残疾,但能回来,我们一家人团聚了好好过日子,比什么都强。”

余幸找来手帕,帮她擦了擦眼泪,轻声道:“...这是喜事,你们一家团聚,日子也有盼头了。”

苔嫂子跟着破涕为笑:“你说的对,这日子有盼头了。”

她握住余幸的手,轻声道:“其实我这次过来,还给别人带了句话。”

“你还记着于三儿吗?”

余幸点头:“记得,邻居一个巡城使大哥,人长得高大,不爱说话。我先前在鸭脚港的时候,他被调过来帮工,我还遇见他了呢。”

“就是他。”

苔嫂子缓缓道:“我娘家跟他家离得近,要说于三儿,也算是半个我看着长大的弟弟,他给公家当差,有本事,虽然话少,但人品没的说...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和一个妹妹,都是脾气好的。”

“他让我问问你,若是你觉得他还成,可愿意跟他一起过日子?”

第97章

余幸错愕:“谁?于三儿?”

苔嫂子点头:“就是于三儿,他在下城干满了八年,说是立下一些功劳,年限也到了,马上要升官儿了,怎么也能捞个队长,能管着七八个人呢。 ”

“这一升官,地方就能调,你要是愿意,他就随你的意愿,调到哪里当差都行。”

“余家妹子,我知道你本事大,是能挣大钱的人,我跟你说句真心话,你要是心里没人,于三儿就挺好。”

“虽然他人是黑壮了些,但胜在心眼儿实又勤快,没那些花花肠子,最适合过日子。”

“ ......”

苔嫂子说的,余幸都想过。

成家和过日子,不能只凭着一腔爱意,还得看匹配度。

性格上的,家世上的,生活习惯上的,各种方面。

说起于三儿,余幸和他打交道并没有特别多,只记得这人长得高高壮壮,黑黝黝的一张面皮,五官端正,大约因为是巡城使,所以自带一股刚正气息。

先前在下城区的时候,他救过自己一次——她夜归遇上坏人,被追的狼狈,于三儿把那个人抓了起来。

但于三儿本来就是巡城使,这是他的工作,是他的职责所在,无论那天被追的是谁,他都会相救。

后来又在鸭脚港,鸭脚港闹台风下暴雨,吹垮了民房淹没了港口,巡城处人手缺乏,于三儿被调过来帮忙。

于三儿的确话少,但这不是缺点,至于什么黑壮外貌,其实余幸也不大在乎——男人嘛,用不着长得多么俊俏,稳重顾家才是最要紧的。

“你要是心里没人,于三儿正合适。”

这话一点不作假。可扪心自问,如今她心里真的没有人吗?

苔嫂子握着她的手,语重心长道:“话说下了,你就好好想想。”

“左右是一辈子的大事,想好了,再给我个信儿。”

余幸点点头。

门吱呀一声被蹭开,一只白底狸花的大猫溜达进来,跳到了软凳上。

苔嫂子惊讶笑道:“哟,这不是你的那只猫么,还养着呢?都长这么大了!”

说着要伸手去摸猫头,但被灵巧躲开。

猫跳到余幸膝盖上,拿毛脑袋去蹭她的手。

余幸摸摸它的肚子,已经瘪下去了,便从桌上拿起一枚饼干托在掌心,喂给它吃,带着软刺的舌头在手心里唰唰的舔,触感一阵酥麻。

凌朝一边嚼着饼干,忍不住腹诽,明明人和猫都是同一个,可待遇就是差这么多。

猫就可以靠的近,跳到怀里也被允许,睡在枕头边上也被允许,还能从手心里吃食。

但变成人的时候,恨不得把距离拉开十丈。

这还有天理吗?

余幸摸摸猫头,抬眸道:“苔嫂子,你这趟出远门不容易,既然家里有大哥照应着,就别那么着急回去,多玩两天。”

苔嫂子也感慨道:“你这样说,我也就不跟你见外了。我活了这大半辈子,一直困在那一亩三分地里,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竟然是头一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