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平调里浣溪沙(9)

作者: 一木幕 阅读记录

浣娘子也红了眼睛,只道:“平平安安地就好。我和你父亲本不指望你们出人头地,一生顺遂就好。但你打小好学,聪慧于常人。既然有此志向,你且放开搏吧。即便不成,也可回乡教书,我儿不必因此心有压力。”

浣青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转身到卧房,拿出一个小布袋,打开后,是一把碎银子,交给两个儿子。

“你俩且去,我和你们娘这些年除农家活计外,也靠着泥人和女红手艺挣下一份家业,你俩一路经济上不必约束,该花的银子切勿节省。”

一家八口,一对父母六个孩子。

大儿子浣礼成日间读书,偶尔帮帮农忙,在家里的经济上无甚帮助;

二儿子浣乐满17岁,跟着邻镇的师傅学习陶艺,现下还没有出徒;

三儿子浣晖15岁,不喜文,偏爱武,浣青无奈,为了某一条生路,所幸把他送去了武江山的武馆,这两年都不在家,也还未学成;

四儿子浣学13岁,和浣礼一样,在词文上还算将就,如今还在学馆跟着先生读书;

五儿子浣棋12岁,自小跟着祖母生活,没跟着父母兄弟住着,现在还在读书。

所以,一家子的经济重任,还是担在浣青和浣娘子身上。

好在,这些年来,浣青的泥人一直很受欢迎,浣娘子也勤快,每年统计收入的时候,竟还能余些银两。

浣青给了两个儿子八两银子,只是儿子们并不清楚,这已是家中的大部分积蓄了。

两个儿子接下父母交给的一应路上之物,向父亲母亲叩头行将出发!浣礼回到居室,似是取了一要紧之物,塞在怀中。

“大哥,你拿的什么宝贝,放行囊就可以了,为甚要塞到怀中?”浣乐刚要出门,发现浣礼又折回去了,便说道。

“保佑我高中的法器,告诉你了就不灵了。”浣礼笑道。

见他不愿意说,家里人也不便深究。

行将离去时,浣娘子再次嘱咐着两儿子:“你等且去,不必挂念家里,一路互相照拂着。”

浣学也起身,随父母一道送两个哥哥到门外。

“大哥,学儿等着你的好消息,他日,我们兄弟定要同登朝堂!一同光宗耀祖!”

浣礼点了点头。

浣乐咳了一声:“得得,又当二哥是摆设了不!你们呀,不要只晓得读书好,二哥我靠手艺就不能光宗耀祖么?”

众人笑了。气氛也缓和了下来。

只有浣溪呆呆地望着两个哥哥,问道:“哥哥......要......做甚?”

浣乐说:“傻妹妹,大哥是要赶考去,二哥我去陪考。”

“你可别叫傻妹妹了,妹妹真就让你叫傻了呢!”浣礼埋怨道。

在哥哥们心目中,其实都不愿意承认妹妹不聪智。他们只信是妹妹没长大。

可是,都快十岁了。读书的男娃都能认下一卷的字了。

女娃们已经开始接触女红了。他们的妹妹却还一窍不通,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冥顽不灵。

每每有人提及妹妹的短智时,家里其他人自然是不乐意的。

“管他呢,大不了哥哥们养你一生!不叫你受委屈罢了!”哥哥们如是说。

“赶考、赶考......”浣溪口中嗫嚅着这两个字。

·

锦绣工坊位于青川镇中心,是青川镇上的人前往京城的必经之地。二人前往京城,自然要从此处经过。

锦绣工坊硕大的招牌,远远地就能被瞧见。

刘式寻的刘府大院,便安置在锦绣工坊的后方。

还离着老远,浣礼便开始怔怔地望着那招牌,总想透过那招牌看到点什么。

一架马车从锦绣工坊的一侧缓缓驶出,是一辆拉货的箱车。

后面,跟着一辆马车,外观装饰得甚是豪华,不用多说,除了刘家夫人和小姐,旁人是做不得这种奢侈的轿子的。轿子停留片刻,一熟悉的身影掀开轿帘进入。

那、那不是......浣礼怔住了。自从今年春天见过,那姑娘的柔腰倩影一直在他的脑子里徘徊。

浣礼有时候夜里睡不着,任凭那种情愫在脑子里逛荡,享受其中。

那姑娘,只知道是在刘式寻家做工的,却不知具体姓谁名谁。

“浣家侄儿,是要出远门吗?”背后传来刘的声茂音。

“茂叔叔,贡试便是下个月了,我是要进京赶考!”浣礼答道:“茂叔叔是要去哪里?”

“早听你淑儿姨娘说你今年要科考了,算时间,也就下个月了吧。我要去新城送一批布料,进京要过新城,两位侄儿今儿幸好遇到我了,我捎你们一段吧!”刘茂说道。

从青川到新城有五十里路,他们靠脚力要走两三天。马车要稍快,如果赶得快些,一天到是没有问题的。

可是,相较于几百里的赶考之路,这点距离也不算什么。

若是平时,浣礼定不愿占刘茂的小便宜,他平常也没给我刘茂什么好脸色。一是自己的淑儿姨娘,常常在家受刘老婆子的气;二是像刘老婆子那样的人知道了,总会记挂在心里,在街坊邻里间四下絮叨,像是自家人欠了刘家,让人生生不自在。

他不愿父母在人前折了面子。

可是,今天却不同。能不能省下脚力不要紧,关键若是错过佳人,怕是一辈子的遗憾了。

“茂叔叔,那是刘夫人的车轿吗?是要同去?”浣礼张望了眼后面的轿子,向刘茂问道。

刘茂笑了笑:“对,刘夫人的娘家在新城,此次送布料,正是给刘家舅舅的丝绸店送的。我送这批货去,也顺道送刘夫人回娘家探望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