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傻夫种田忙(71)
“三婶家只有一块了,阿岷不好意思。”
楼安夸他:“阿岷做的很好,阿照堂弟明儿回来,三婶肯定是给人留着的。”
“嗯吶,”江岷坐在灶前,“阿照最爱吃豆腐,下午阿岷听到了,所以没买。”
先时砍竹的时候,三婶说江照明儿回来,她明儿不和徐氏俩人一道做竹片,要在自己家做。
“那不是阿临明儿也要回来了?”楼安问,“阿岷要不要找他玩儿?”
江岷摇头:“阿临上回说他今年要参加院试,不能陪阿岷玩了。”
说到这儿,楼安想起来,前几日好像刚过了府试,不知道江照考上没有,若是过了,今年正好赶上院试。
红豆泡了两个多时辰,楼安把红豆放进锅内,烧了水,把豆子煮熟捞出来,红豆水过滤到盆里,楼安在里面加了些糖把它放到水桶里,桶底浸在水井里,晚上喝冰冰凉凉的红豆汤,简直不要太完美。
豆沙炒起来很快,就是费时间,得加糖和猪油不停翻炒才不会糊,楼安手都要翻断了,终于炒成了黏糊糊的沙状,舀一勺递到给他烧火的江岷嘴边:“尝尝,豆沙。”
“好吃!”江岷接过勺子,给楼安舀了一勺,“小安也尝尝。”
确实不错,没有糊,楼安以前最喜欢买红豆煮汤,然后炒豆沙,对此很有经验。
他把豆沙盛出来,竹叶差不多也泡软了,叫来江岷:“锅里有柴枝就行,过来我教你包粽子。”
竹叶相对于以前超市买的粽叶来说有些短,但胜在叶子宽阔,包起来也不是太费劲,包到后来,楼安和江岷分工,“你包红枣豆沙,我包猪肉红枣怎么样?”
江岷乖乖应好,两人谁都不再说话,天擦黑的时候,终于包完了满满一桶糯米。
徐氏回来的时候俩人正把粽子往锅里放,看这速度,她不可思议:“这么快?”
“阿岷速度太快了,”他放下最后一颗粽子,把锅盖盖好,“我发现阿岷手工类方面真的很有天赋。”
徐氏就没觉得自家儿子不好的时候,闻言开心:“岷儿打小就聪明。”
江大生也在这时进了院门儿,徐氏出厨房问:“今儿这么早?”
江大生接茬:“木儿那边彻底完工了,今儿回来的早些。”
“晚饭吃了吗?”
“没呢,”江大生抹一下脑门儿的汗,“今儿还早。”
徐氏撇撇嘴,“快去洗洗,小安做了粽子,正好开饭。”
就医
“阿岷,去把井里红豆汤提上来给爹娘盛些。”楼安支使江岷。
江岷老在就偷偷尝过了,比他娘之前做的甜!他高兴应一声,拿了碗,欢欢快快跑去井边捞红豆汤。
徐氏接过喝了一口:“这个天儿虽说不太热的,但喝这一碗冰镇过的红豆汤还是很舒服。”
江大生一口气干完,正添第二碗,闻言笑道:“热不热,去盖房子就知道了,那汗水滴滴往下淌。”
徐氏感慨:“还好是这月盖房子,下个月更热。”
“谁说不是呢?”江大生放下碗起身,“我去换身儿衣服,都浸湿了。”
衣服换好,第一锅粽子也出锅了,楼安分开蒸的,先蒸的是豆沙馅儿的,他把第二锅蒸上,端了一盘出来:“尝尝,我下午炒的豆沙馅儿。”
江大生拿起一个:“甜粽每年有人卖,咱家倒是很少吃。”
徐氏笑着说:“糖本身就贵,何况还有豆沙,不说口味,就是价钱也比那肉粽贵不是?”
“这倒是,”他咬一口,“确实好吃,比木儿家买的那包着肥肉的粽子不知道强多少。”
“他家还给你们吃粽子了?”徐氏惊讶。
江大生点头:“每人吃了一个,味道又淡又腻,跟小安做的简直没法比。”
江岷也连声叫着好,徐氏笑说:“小安哪次做的你们不捧场?”
江大生一本正经:“不是捧场,本来就好吃,虽说是寻常材料,可过了小安的手,就是不一样。”
楼安听得不好意思,默默回厨房扒了一块,这不就普通味道?
整整三锅粽子,徐氏都感叹:“这绳子都一地了,你俩在家真能包。”
楼安肉粽也端了出来,徐氏跟着盛了大棒骨问楼安:“看着棒骨汤颜色,得炖了几个时辰吧。”
浓汤都泛白了,可不是一时半会儿熬出来的。
“不愧是娘,眼力真好。”
江大生给每人盛了一碗,拿过一个肉粽,吃得眼睛都眯起来:“同样是肉,小安做的就是香,一点腥味没有,还很糯。”
“哎,”他叹口气,“早说你做了俩口味,我这豆沙馅儿都吃饱了。”
徐氏拍他一巴掌:“还能亏了你不成?那大几锅不够你吃的?”
吃饱喝足,楼安问江大生:“江照堂弟不是说今年下场府试,考过了吗?”
江大生喜道:“你三叔说过了,前几日你吃的红蛋就是他们送的。”
楼安这才想起来,当时受伤躺在床上江岷拿过来的红蛋原来这样来的,他倚着椅背,“那今年咱江家就有俩人参加院试了。”
“是呢,”江大生抿一口酒,“听你三叔打算,是想让他试一试的。”
楼安点头赞同:“试试挺好,摸摸底,后面才不怯场。”
聊会儿天,明天要去拜访神医,一家子仔细洗漱一番就早早歇下了。
楼安激动地一夜没睡,想到正式带阿岷就医,他就有些兴奋,躺在床上一会儿想到江岷好了俩人关系怎么办,一会儿想到万一不好将来要怎么过,杂七杂八想了一宿,江岷醒来练拳了他都没睡着,索性翻身起床,把备好的礼仔细清点一番后,去了厨房做早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