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臣贼子(246)
正事定下,景平身在故城,心有牵系。他向众人交代一声,说要去府衙。
年轻的几人不明白因由,郑铮是懂的——信安城府衙曾是信国公府。
老大人贴心地问了句“要不要人随同”,景平清淡地摇头,说他半个时辰内必会回来。
乱事一触即发,他想抓着片点光景“回家看看”,可他不想有人跟着。
家已经模糊了,他不确定自己有没有勇气踏进去。
他到府衙门口递腰牌,说去里进院子,不用人跟,衙卫称“是”。
景平前脚迈腿,后脚衙卫追了几步:“大人,不久前王爷也去过里进院子,当天也是卑职当班。”
“哪个王爷?”景平有点懵。
衙卫答道:“康南王。”
府衙的最后一进院子有景平幼时的房间,现在整道院子堆放着办公杂物。来路上满怀的乡愁和悲切被“康南王”三字撞散了许多。
景平推开旧木门,房间熟悉又陌生,陈年积灰有李爻触碰过的痕迹,木马、小弓多被擦净了。
他弯了下嘴角,难以形容现在的心情。
扫视间,他看见藏在桌、柜夹缝里《玉尘的藏宝簿》。薄册子是他小时候自娱自乐“过家家”的宝图,也明显被动过,又悉心地放回去“藏”好了。
景平揉了揉脸:他连这个都发现了么,丢人啊,晏初笑话我了吧?
这么想着,他将宝藏簿拿起翻开,本想去看藏在隔壁的“宝藏”有没有被动过,惊而发现册子里添了一张新宝图。
与小孩子稚嫩的笔法不同,那人笔力很稳,图画得简明、准确、标志建筑特点鲜明,颇有战略布图之风。景平一眼认出那是邺阳城康南王府门口的地形图。
王府位置被画图人学着小景平的模样标记了个“×”,图下两行小字,铁划银钩,亲切又熟悉。
第一行:“×——也是玉尘的”。
第二行:“玉尘是我的”。
景平抚摸上那行字,不自知地笑了:是啊,你的是我的,我是你的。
也正是这日天没亮时,檄文到了都城邺阳。
皇宫内院。
赵晟由皇后照顾着梳洗更衣,他面目好了些,脚还跛,但能走路了。
他当初被苏禾率群臣殿谏,气晕过去,醒来一度怨恨皇后父女。
繁华落尽养病时,他倒想明白了很多事。
针对他的只有想要皇位的赵晸;其他人,要么是附庸,要么是对事不对人。
而今,他还想要皇位和天下,不能把人得罪光了,即便想秋后算账,也要等来“秋后”再说。
诸多大臣中,最容易被稳住的,是他的老丈人。
“这些年跟着朕,你心里委屈吧?”赵晟抬手,柔缓抚摸皇后脸上的伤痕,“把它治好了吧。”
皇后一怔,表情似动容又似悲伤:“臣妾得陛下尊为皇后,怎么会委屈呢?”
“这道伤痕是你上次的委屈,离火教为朕背负的污名是这次的委屈,”赵晟叹息道,“朕要你容颜如初,待到事态平息了,再昭告天下朕因为你才放任离火教是无稽之谈,好不好?”
皇后眸子闪了闪,没说话。
皇上病发醒来后,确实变了很多。他极少召其她妃嫔陪伴,也不再找公子小官,多数时候只要皇后陪着。赵晟说与皇后的情意是夫妻患难,与旁人只是寻欢作乐。
这时,樊星从门外进来禀事,轻声道:“皇后娘娘,苏大人送来一封家书。”
细想“家书”不呈到皇后宫里,显然别有用意。
皇后看过“家书”,神色骤变。
“何事?”赵晟问。
那是一封打着家书名头,给赵晟传递消息的信。
羯人的檄文到兵部之后,被辰王以“不要搅扰陛下养病”为由拦下了。他对“暗通羯族”的指控不置是否,只说要在明日朝会上,给诸位大人一个说法。
苏禾在“家书”末尾写道:世家良臣,心忠大晋,并非是某人的家臣。
言外之意很明白,一是提醒皇上应对,二是表明自己立场。
赵晟将信在香炉里焚了,看青烟缭绕腾空,向皇后低声道:“这几日朕无论做什么,都是假的,你莫要害怕,”他又转向樊星,“给后宫热衷攀附君恩的散个消息,说朕今日精神不错。”
第二日大朝,龙椅空置。
皇上很久没登过殿了。
朝中事务近来均是提出、众议、辰王与几位重臣商量拍板的流程,其实还挺和谐的。
今日众人首要议的便是羯人围城。
辰王当殿端立:“此事外族挑唆,一来不实,二来一个条件都不能允,但事因本王而起,本王带兵前去平乱,给天下万民一个说法。”
他因势利导,正中下怀。
与搁古议和之前,他就想制造个给李爻雪中送炭的机会,在军中立威,同时逼皇上托付掌武令。
但这算计被康南王府闹刺客的事给搅黄了。
后来,景平居然让争端不战而平……
他正愁得不着兵权呢,机会来了。
“此次解围城之困,或需兵力调遣,康南王远在千里之外,难以与陛下合以梼杌符下令,需得请陛下暂赐掌武令。”
哪怕掌武令不在赵晟手里了,他也得有个态度。
苏禾看了他一眼没做声。
其他臣子已经开始附和合情合理。
辰王正想着人去请陛下前来,却见大殿屏风后趔趄出个人影。
更是未见樊星,先闻其声——小公公接连不断地念叨 “陛下慢一些”。
可想而知谁来了。
群臣即刻整理衣冠,端肃站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