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腹诽,说得轻巧,这功课没写完罚他们的还不是你?
温仲夏默默听着,心中暗笑,这老先生和她想象中的博士不太一样,竟是个幽默的老头。
她麻利地将馄饨和肉夹馍端到他面前。
孙博士先是审视了两秒,再闭着眼睛闻闻味儿,最后才动勺子,品了良久道:“不错不错,鲜嫩爽滑,老夫这趟来得值。”
“能得博士夸赞,是我的荣幸。”温仲夏粲然一笑。
孙博士见她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全然没有紧张的神态,心中不住赞赏。
温仲夏继续去招待别的顾客,孙博士用了一半,左右环顾,瞅见那案台后面有个小男童坐在板凳上,捧着一本书摇头晃脑,念念有词。
他面前放着一迭吃食,金黄色的长条物,摞成小山状。
男童念几句,便拿起一块,咬开里面是白色的,吃得津津有味。
有学生也看见了,笑着打趣:“温娘子,给你弟弟还开小灶啊?”
“我就这一个小弟,不给他开给谁开啊。”温仲夏头也不回地笑道。
温孟冬从小身体就偏弱,她就想着给他多多补充营养,强身健体。昨儿正巧在市场上买到一小罐牛乳,便做了道炸鲜奶,牛乳加糖、淀粉煮成粘稠的奶糊,放凉切成长条。
没有面包糠,她便用馒头代替,干馒头碾成细屑。
奶糊裹上蛋液,在馒头屑里滚上一圈下锅炸,馒头屑炸出来的一样金黄酥脆。
单煮牛乳,温孟冬不太爱喝,但做成小点心,却喜欢得紧。
孙博士嘴里吃着小馄饨,又眼馋上那道炸鲜奶,问:“温娘子,那道炸鲜奶能否卖与老夫一份?”
温仲夏道:“对不住,炸鲜奶得准备牛乳,现下手上没有食材。”
孙博士遗憾摇头。
温孟冬看了看盘子,又瞅了眼那老先生,端起盘子走向他。
“博士,我愿分享与您。”
孙博士惊喜道:“你真舍得给我吃?”
温孟冬突然不好意思起来,把手里的书摊开,黑白分明的大眼睛眨巴眨巴。
“博士,这首诗我有个地方不明白,您能教教我吗?”
孙博士楞了一下,捋着胡子笑了起来。
这对姐弟,实在有趣啊。
糯米烧麦
温孟冬刚开始读《诗经》,提的都是些简单问题,但孙博士仍耐心细致地讲给他听。
一老一少就着那盘炸鲜奶,探讨了好一会儿学术问题。
“敏而好学,孺子可教,继续保持下去,将来大有作为。”孙博士连声夸赞。
温孟冬小脸害羞:“多谢博士教诲。”
孙博士走时,温仲夏不肯收他的钱。能得太学博士指点一番,那是多少碗小馄饨都换不来的。
“温娘子不必客气,你的那盘炸鲜奶便足够了。”
炸鲜奶味道出奇的好,外面酥酥脆脆,内里奶香味十足,甜而不腻。
他还是第一次见到有人会把鲜牛乳拿来炸的,这个小娘子不仅手巧,心思还很妙。
孙博士把铜钱搁在桌上,背着手,悠哉悠哉地离去。
翌日又是个艳阳高照的天气,清明假终于结束,今日学生们回归,客流量势必提高,小馄饨得提前多包一点。
现在徐袖包馄饨的速度已经快赶上温仲夏了,一夹一捏,一个金鱼状的小馄饨就出来了。
小馄饨不追求漂亮,只要煮不散便成功。
在家自然不能简单吃碗馄饨了事,李叔送的糯米又大又圆,莹白润亮,品质极好,提前泡上一夜,早上便用木甑子蒸。
土灶蒸出来的糯米饭粒粒晶莹,香糯粘滑,还带着一点点甑子的竹木香。
记得上辈子做烧麦视频的时候,总有南北各地的粉丝争论烧麦到底是纯肉的,还是糯米的,她总是端水说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全都爱吃。
其实她是吃糯米烧麦长大的,放凉后的糯米饭混入用干香菇、猪肉、苞米和豌豆炒好的馅料,搅拌均匀。
皮子有现成的,从那馄饨皮里拿来十几张,糯米饭放进去,只需捏住皮子往上一提,不用包口。
蒸熟的烧麦底圆,腰细,皮薄如纸,状如小石榴,棕褐色糯米中点缀着金黄的苞米、绿色小豌豆,好看极了。
烧麦吃起来糯叽叽的,咸香适合,油而不腻。
“好吃好吃。”小冬儿一眼就被烧麦漂亮的卖相吸引了目光,连吃三个,小馄饨都失宠了。
摊子摆起来后,客人果然络绎不绝,两张餐桌根本坐不过来。
不过温仲夏暂时也不好再添桌子,怕阵仗太大,被人指摘占道影响太学出行。
一到中午,来给学生送食盒的马车接二连三的出现,不过细心的人发现最近太学门口的马车似乎少了一些。
杨氏今日郑重打扮了一番,站在太学大门口,一波又一波出来的学生从她身边经过。
“川儿出来了吗,不会走过去了吧?”
旁边拎着食盒的小丫鬟道:“夫人,我仔细看着呢,郎君还没出来。”
又等了一小会儿,杨氏终于看到心心念念的大孙子,连忙挥手喊:“川儿。”
吕天川正和秦迁、曾年说说笑笑,听到叫声,诧异地小跑过去:“祖母,您怎么来了?”
杨氏拉着他的手:“我来给你送饭。”
“祖母,我不是在家说了中午不用来送饭吗?”
“那怎么行?你读书最是辛苦,你又吃不惯外面的饭菜,不给你送饭难道吃膳堂啊?”杨氏语速飞快,“你们膳堂难吃我又不是不知道。”
她不容孙子拒绝,把两层大食盒送到他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