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落魄千金美食发家日常(394)

温仲夏打开麻袋检查, 笑着说:“让你去摘榆钱是大材小用,再说这两袋也没花几个钱, 就当是照顾农户大爷的买卖。”

正月一结束,春日极速复苏,遍地的野菜蓬勃生长,榆钱也不甘落后。

榆钱树在中原大地很是常见,每到这时节,枝头便冒出成串的嫩绿榆叶,形状颇像小铜钱,故得此名。

兰姑还是不解,小时候她在乡下确实很多人家会摘榆钱来吃,尤其是收成不好的年景,榆钱可以充当救命粮。

但现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不缺食的人想来不会吃到榆钱头上,更别提她们这是大酒楼,难不成掌柜的要做给那些贵客吃?

兰姑发出疑问,温仲夏真的点点头,“做成榆钱饭、榆钱窝窝头,香着呢。”

她捏了两片榆钱丢到嘴里,能生吃,味道清淡,细细嚼出汁水后,有一丝甘甜。

“那些有钱客人正月里大鱼大肉吃多了,正需要来点清淡小菜刮刮油。”

温仲夏观察过的,最近荠菜小馄饨卖得很好,好多客人都说过年吃腻了,就想吃点青菜萝卜。

榆钱好吃又好做,和苞米细面和在一起,上锅蒸熟,再用葱蒜、辣椒和香油等调一碗料汁,拌着榆钱饭吃,口感又嫩又香。

用鸡蛋和猪油一起炒,配着米粥吃,更绝。

捏成窝窝头也不费事,蒸熟后颜色碧绿,看一眼,便犹如置于山林,春风拂面。咬一口,清淡味美,浑身舒坦。

古往今来的有钱人都一样,吃不到的东西都当个宝,这些在乡下人眼里不值钱的榆钱,在他们看来,可稀罕得很。

温仲夏都想好了,在木牌子上再写两句夸赞榆钱的诗,整出文艺范,不怕客人不买账。

会在大酒楼点榆钱饭的客人通常不差钱,就是图个新鲜。价钱还不能定得太便宜,不然显得配不上他们的身份。

兰姑听完她一番解释,再一次对掌柜的商业眼光佩服得五体投地。

温仲夏将榆钱通通倒出来,喊来几个丫头,大家一起把根蒂挑出来。

等会儿便尝试做一锅榆钱窝窝头,看看卖不卖得动。

果不其然,才蒸出来的五笼榆钱窝窝头,一挂出牌子便一售而空,主要被那些有钱老爷点了去。

想想也正常,这些老爷们在家养尊处优,远离庖厨,恐怕连市面上柴米油盐是什么价都不清楚,更遑论他们难得一见的榆钱。

这些乡下老百姓用来充饥的不要钱的树叶,摇身一变,成了有钱人餐桌上的风味美食,兰姑颇为感慨,“掌柜的,这就是你常说的人傻钱多吧。”

温仲夏道:“吃东西除了填饱肚皮外,其实还要满足心理欲求,能让自己舒坦是最好。对他们来说,榆钱窝窝头从没吃过,好吃,吃得高兴,那这钱就花得值。”

兰姑了然点头,摩拳擦掌,“那我明儿就去山上多摘一些榆钱,有钱人的钱,不挣白不挣。”

正当她们讨论如何从有钱老爷们口袋里挣钱时,一个许久未见的身影踏入酒楼。

温仲夏眼睛一亮,快步迎上前去,“董娘子,好久不见,欢迎欢迎。”

来人正是董氏。

“温掌柜,听说你开了酒楼,我早就想来看看,今儿一见,比我想象中还要气派,好热闹啊。”

董氏比她上回见面,清瘦了不少,不过精神头瞧着还不错。

温仲夏笑道:“哪里哪里,这酒楼能开张,都是托大家的福。”

寒暄几句后,温仲夏请董氏上雅间入座。

董氏没点别的吃食,就点了门口木牌子上写的榆钱饭和榆钱鸡蛋饼。

“我没吃过榆钱,但听我的丫鬟说,她们小时候常吃榆钱饭,所以想尝尝什么滋味。”

温仲夏道:“董娘子来得巧了,现在正是榆钱最嫩的时候,再过些日子就不好吃了。”

吃食很快端了上来。

董氏照着温仲夏教的法子,将榆钱饭在料汁里拌了拌,果然绵软清口。

榆钱饭本身滋味较淡,配着料汁吃恰到好处。

榆钱鸡蛋饼很是柔嫩,回味甘甜,裹上一些腌萝卜等小泡菜,酸酸辣辣,味道更好。

董氏问一旁的丫鬟:“你们以前也是这样吃?”

丫鬟摇摇头,脆生生道:“姑娘,我们家那会儿是把榆钱和粗粮面混在一起熬成面糊糊,撒一丢丢盐巴,连油都舍不得搁,就那么将就着吃,哪里有像温掌柜这里这么精细,还有什么香油、鸡蛋的。”

另一个丫鬟也嘟着嘴附和,“榆钱糊糊没甚滋味的,拉嗓子,我们打小都吃怕了。”

她们现在是断不会跑到大酒楼里点这种东西吃,这不白瞎钱么?真不知道有钱人怎么想的。

董氏道:“苦了你们了,我以前坐井观天,对外面的事确实知道的太少了。”

温仲夏默默听着,敏锐地抓住两个丫鬟称呼她为“姑娘”,而不是“夫人”。

莫不是她真的成功和离,韩则仁松了口?

董氏又道:“等我们去了庄子,那里应该有榆钱树吧,到时我也去摘,再做一个你们说的榆钱糊糊,我也尝尝。”

温仲夏顺势问道:“董娘子,你要去哪里的庄子?”

董氏放下筷子,平静道:“温掌柜,我今儿来一是恭喜你酒楼开张,二来……”

她停顿了一下,“二来想告诉你,我和韩则仁和离了,我和韩家已经没有关系,我家在城外有一处庄子,我打算去那边暂住一段日子。”

“你真的和离成功了,恭喜恭喜,重获新生。”温仲夏很为她开心。

董氏也笑了,“果然,你是头一个听到这事后,还会恭喜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