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件事接受最为迅速的反倒是杭老夫人,她搂着杭妍眉开眼笑道:“我就知道我家妍儿是有本事的,别说写书,她要是男儿,去考科举都不成问题。”
夸得杭妍都不好意思,考科举,那还是有些难度的啦。
杭老夫人拿出了祖传的金钗,原本是打算等杭妍出嫁给她的嫁妆,现在是大喜事,必须奖励孙女一番。
“谢谢祖母。”杭妍喜上眉梢。
没多久,杭家所有人都出现在温记酒楼。
温仲夏原本打算帮杭妍找书商刊印,现在不用她操心了,杭起远动用他的人脉包办了。
不过书商并不是惧于开封府尹的淫威,而是得知《云笑江湖》说书反响不错,刊印出来确实有卖相,有钱不挣是傻子,答应得极其爽快。
自从杭妍四海居士的名号在家里人面前暴露以后,又有欢喜又有忧。
之前她可以慢悠悠的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现在可好,老祖母和母亲竟然开始催促她赶紧写新故事了,她俩甚至还很有想法,点名要她在故事里写某某桥段。
杭曜也来掺和,提的要求很是刁钻,合理怀疑他是蓄意报复。
杭妍,真是愁啊。
麻叶果
温仲夏有些紧张。
虽说她曾态度颇为坦然, 万一温孟冬没考上太学的小学,就送他去上私塾,东京私塾多得很。
然而真到了考试的日子, 担忧依然不免冒上心头。
她像无数其他家长一样,帮小弟检查了七八遍书袋, 确保没有遗漏任何考试物品。
“就同你平时做那些往年考题一样,保持平常心就好。”进入考场前, 温仲夏再次叮咛。
温孟冬点点头, “阿姐放心。”
到底是长大了两岁, 小家伙沉稳多了,穿着一身灰白色的书生服,像个小大人。
国子监和太学里设有小学, 收八岁以上的学生,但要通过考核。
温仲夏送温孟冬在杜先生那里学了一年半多, 又有杭曜私下补习, 主要便是为了通过这场考试。
此次杜先生教的其他几个学生也一同来参考,伍婉娘的弟弟伍方也在其中。
小伍方初见时胖乎乎的,如今抽条了许多,但性子没变, 很是好动活泼。
小家伙已经提前和自家爹娘未雨绸缪,这次考试他是重在参与,长长见识,结果不重要。
伍长贵夫妇倒也想得开,考不上也无妨,找个最好的私塾, 再请个博学多识的先生在家里查漏补缺,不比在太学念书差, 日后还得是科举考场见真章。
对外是这么说,不过婉娘悄悄告诉温仲夏,她爹也打算花钱找门路把伍方送进去。
果然古今的父母在孩子读书一事上都是一样操心。
“……考试时万一哪里有问题,或者感到不舒服,莫要忍着,直接举手示意,监试的博士人都很友善,会帮你的……”
这次杭曜没参与,把自己监试的经验一一告诉几个小孩儿。
一番叮嘱后,众家长目送一群小萝卜头进入考场。
温仲夏感慨万千,搁上辈子这些八九岁的孩子都还处在懵懂的义务教育阶段呢,此刻却要迎战激烈的竞争,不输成人。
古人读书属实不易。
冬儿在太学要考一整天,温仲夏便没有回温记酒楼。
太学旁边的这家温记百味现在看来,和酒楼一比,地方真的很小。
不过无论温仲夏走了多远,做了多大的买卖,第一家店在她心中永远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如今这家店交给二丫,当初怯生生的小丫头如今也成长为一个做事风风火火的管事娘子了呢。
二丫道:“掌柜的,您要的鼠曲草和麻叶准备好了,鼠曲草管够,麻叶许是东京这边不大长,只摘到堪堪一篮子。”
她已经提前洗得干干净净,温仲夏来了便能用。
温仲夏看了眼篮筐里又嫩又绿的鼠曲草和麻叶,眉眼弯弯,“这些足够了,咱们先做几笼自己吃。”
杭曜亦步亦趋的跟着她,好奇问:“夏儿,这又是做什么吃食?”
温仲夏指挥人去拿来面粉、糯米粉,解释道:“清明节不是快到了么,我打算做些麻叶果给大家尝尝。”
“麻叶果?温记在清明节不是一向卖青团吗,今年换花样了?”
“青团还是要卖啊,好多顾客老早预定了。这麻叶果也是南方许多地方在清明前后做的一道特色美食,用艾草也能做,你尝了便知道。”
说得杭曜愈发好奇,当然他对温仲夏做的所有吃食都感兴趣。
他还有课,磨磨蹭蹭赖到快要敲钟才离开。
温仲夏带着二丫她们一块包麻叶果,面粉中加一些糯米粉,皮子更加软糯。
鼠曲草和麻叶都是新长的,嫩极了,下锅随意烫一烫便煮成烂糊状,倒入面粉中,充分揉成一个青绿色的大面团。
过程其实和青团差不多,只不过青团是包成圆滚滚的,但麻叶果的形状类似月牙,更像大号的饺子。
馅料多种多样,都是咸口的。正值春季,自然要用最新鲜的食材,譬如笋丝肉、萝卜丝肉,提前炒熟,皮子一包,味道更好。
从皮子到馅料,吃的就是那口春天的滋味。
蒸熟后,掀开盖子,一个个麻叶果已经成了墨绿色,泛着光泽,淡淡的青草香随着飘散的白气窜入鼻尖,很是诱人。
麻叶果皮子软糯有嚼劲,笋丝脆爽,肉丝细嫩,温仲夏额外加了一把腌雪菜,风味愈发丰厚。
萝卜也是地里刚拔的,鲜嫩多汁,和肉丝一起炒,多放油,放点辣。
一口咬下去,皮子混着馅料,嫩、鲜、香,别提多过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