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何处问长安:王臣蹇蹇(206)

作者: 不窥园主人 阅读记录

沈毅逝后,朝廷恤封太傅并赐谥号“文恪”。沈蔚听他提起祖父,斜了江永一眼,“你少得了便宜还卖乖!”

江永听出她的心情好了一些,也道,“沈家清名奕世,富贵传流,尚不至于运终数尽。若事变果如易安所惧,江永既为沈家儿婿,总不会袖手旁观,纵无法准保长荣,惩凶除恶、供济衣食倒还是能的——其实我瞧燕观兄的两位公子一文一武聪明灵慧,来日定有一番造化。芝兰玉树生于阶前,易安又何须忧虑?”

“你说沈迈、沈适兄弟俩……”沈蔚正顺着他的话说下去,突然止住了声音。江永惊讶道,“怎么了?”

“恒之,你今日很奇怪,”沈蔚眉间微蹙,“江泰明明已经备好车马,你却哄我待在船上说了这么多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什么话不能回到家中再说?”

江永笑而不语,只松开了一直压在窗框上的指尖。恰有一阵秋风吹过,将岸上的情景尽数展露在二人眼前。

身着青色官袍的中年男子转头看向江面,正与船舱中的江永四目相对。他的嘴角牵起一抹微笑,略一点头,便挥动缰绳疾驰远去。在他的身后,两辆精致的翠盖珠缨八宝车簇在鸣锣张伞的仆从当间,在两侧侍卫的护拥下浩荡驶行。莫说岸上百姓纷纷侧目惊叹,便是见惯了大场面的沈蔚也面露不满,“这是谁?”

“他叫江不疑,曾是今上潜邸的长史,如今任光禄寺少卿,”江永的神色一如往常,一面给女儿盖了件挡风的外衫,一面回答妻子,“从族谱上看,他算是我的远房族兄。”

“原来是他,”沈蔚道,“马车发出如此大的震响,显然未载人货。他专门为你而来,却不在意是否与你相见——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实则江永与沈蔚在船上作一番交谈,并非全然为拖延时间。观乎今日之大宣,岂非另一个更庞大,更繁复的沈府?大厦将倾则妖孽生,无论庶民,官员,勋贵,皇亲,忠勇者丧于忠勇,投机者成于投机,刚正者因刚正偃蹇,卑劣者因卑劣显达。沈蔚在沈府所看到的,正是他在朝堂所看到的,沈蔚所憎厌与同情的,正是他所憎厌与同情的,沈蔚所夙夜忧惧的,也正是他所夙夜忧惧的。江不疑昔日不过一潦倒书生,依靠妹妹的荣宠攀上林新梓这棵大树,如今虽只官居六品,却一不改其豪纵,二不改其贪酷,三不改其奸黠。他以皇长子母舅的身份在外招摇,四处示好,八方勾结。这样的人,不正是在王朝大木中寄生的蠹虫吗?

江永本想顺着沈蔚方刚的话语称一句“外来的伙盗”,却又自愧于先入为主、背后道人短长。“又是一招孔子拜阳货嘛,”他淡然道,“看来今后同这位族兄,还有的纠缠。”

尔惟盐梅(一)

离开京城已经很久了。衰黄的枯草,被淹没的无人问津的石桥,两岸的枫桕,被点燃的天边的紫雾与红霜,还有入暝的风烟拨开水中的云影,洒下一片呖呖嘹嘹的雁声。桥上的薛青玄摇动杯中的浮红,“风云俱动色,非复旧江湖(注1)啊。”

蔡知秋走到他的身侧,“消长盈虚皆气化之自然,人生所值,则为吉凶祸福。天行不可强也。如今未逢危辱而能够全生远害,足可称是幸之又幸。”

“知秋所言,老夫何尝不知。只是当年歌钟沸天,鞍马照地,如今则门客离散,雀罗空悲(注2)……罢,罢,罢,”西风吹叶向樽前,被人掷入水中,泛泛漂泊远去。薛青玄低头,看见知秋手缝间的草屑,“占筮结果如何?”

“得《损》之《大畜》。”

“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此爻果然应景。”

《损》卦生于《泰》卦,本为阴阳相交而万物亨通之相,然而九三阳爻三往而上,竟至高而无位,极而不返。蔡知秋望向空荡荡的桥面,宽慰道,“好在《损》卦变爻而得《大畜》,‘良马逐,利艰贞,日闲舆卫,利有攸往’,老爷……”

“老夫已是日薄西山,哪里还有日闲舆卫、知难守贞的机会?且尽此杯酒,停唱行路难吧。”

话音未落,秋风在他的耳边呜咽起来。两匹白马并辔行近,蹄下的荒草发出清脆的断裂之声。

抬眼细看处,江永翻身下马,向他款款一拜道,“别事在身,不曾远送,尚祈薛公海涵。”

薛青玄颔首回礼,又看向江永身后的青年,那人与江永的样貌有五分相似,翠蓝缀玉花飘巾,绿罗绉纱道袍,垂带与衣摆在风中翩飞飘荡,结成一股天然的儒雅风流。薛青玄心念一动,恍然发现江永原也是这副温柔和善的面相,那双青莲花目不仅可以悲悯苍生,亦有可能冁然含笑,“想必这位便是江二公子吧。”

江流拱手一揖,“晚辈江流拜见薛公。”

“江氏一门人杰,伯渊兄可含笑于泉台之下矣,”薛青玄感叹道,“恒之日理万机,竟抽暇亲迎兄弟进京,果真是昆仲情深。”

江永心下微沉。他是个多思多虑近乎多惧的人,方正皇恩泽被,家族鼎盛,心中便惦念起月盈而亏、花开而陨。古语曰“斛满人概之,人满神概之(注3)”,亢极穷高,岂无颠坠之虞?来日欲全身家,不知又是如何一番折损谦抑,“月初高公病逝,江永回浙吊祭。恰逢今上下旨命易之过阙觐见,便一道返京了。”

巡抚上任,先得天子召见,今上对江流的倚信可谓重也。

江永来到高府时,高邈已至弥留之际。他为大宣奉献一生,终究没能看到王师北定中原、克复乡土的那一天。“高公,江永来迟,”江永俯下身去,嘴唇贴到他的耳边,“更有以见嘱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