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弹幕总喊我取宋代之(137)

作者: 豆角开花 阅读记录

都什么时候了,杜太后想把赵光义做下的事抹去,怎么可能。

“我没有得癔症,你们不许公布出去,谁要是敢不听我的话,我杀了你们。”杜太后叫嚣起来,阴冷的视线扫过在场的所有人,无声的向他们宣告。

可惜,花蕊夫人再一次拉住杜太后道:“太后,此事关系重大,况且晋王已死,外面兵马围困皇宫,一但兵马进入,死的人将是我们。”

成王败寇,这样的道理谁能不懂。

杜太后偏心赵光义的事他们都不是第一天t知道,并不打算配合。

“啪,贱人!”杜太后怒不可遏,一记耳光甩过花蕊夫人,“你敢咒我的儿子,你怎么敢咒我的儿子。”

杜太后都无法接受赵匡胤死去的消息,结果现在花蕊夫人又告诉她,赵光义已经死了。

不,不,怎么可能,她的儿子怎么可能会死,他们怎么会死。

“祖母确实得了癔症,快扶祖母下去休息,好生照顾。”赵德林开口。

杜太后打花蕊夫人的一记耳光,没有人能还回去给杜太后,但杜太后全然不愿意接受赵光义已死的事,对他们而言同样算不上一件好事。

赵德昭早在意识到对付赵光义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让他去死时,已然动了杀心,现在对赵光义之死,他心中自有几分欢喜,更明白现在必须要想方设法解决外面的兵马,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最好不过。

赵光义敢做下的事,怎么还不许人说?

杜太后先前最是巴不得赵匡胤立赵光义为太弟,将大宋的江山传到赵光义手里。

纵然亲眼看到赵光义杀了赵匡胤一事叫杜太后大受打击,接受赵匡胤已死的事情后,杜太后不知又起了什么样的坏心思。

一群为了身家性命会想方设法自救的人,断不可能因为杜太后的阻止改变他们的决定。

赵德昭的话他们认同无比,当务之急是赶紧让杜太后走吧。

“你们放肆。你们竟然敢这样对我。陛下刚死,你们竟然敢欺负我。”杜太后眼中如同泣血一般的指向一旁的人,渗了毒的眼神看得人心里发毛。

“你,你是被柴平迷昏了眼吗?竟然半点不顾念骨肉亲情。”杜太后似是找到突破口,直指赵德林透着不可置信,更想问问赵德林。

“祖母是不是忘了,三叔杀了我父皇。”赵德林声音冷酷的提醒这一事实。

赵匡胤死在赵光义的手里,杜太后怎么能再说出让他们顾念骨肉亲情的话。

“那是意外,意外,你三叔不是故意的,你把他喊过来,他一定会告诉你,他不是故意的,从来不是故意的。”杜太后疾步上前捉住赵德林的手,可怜又可悲的道:“你父皇和你三叔的感情最好,从小到大你三叔最喜欢你父皇,他不是有意要杀你父皇的。”

没有人想到杜太后竟然会为赵光义开脱,一度让他们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父皇死了。”赵德林坚定而冷漠的提醒杜太后,请她不要忘记最重要的一点,赵匡胤死了,死在赵光义的手里,这种时候杜太后确定要继续为赵光义开脱?

杜太后怔住了,半响后泪如决堤的笑了,笑得比哭还难看,“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为了一个皇位,为了一个皇位啊,兄弟相残,骨肉相对。”

是啊,为了一个皇位,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呢?

“啊!”杜太后突然大叫一声,竟然撞向一旁的柱子,所有人都惊住了,“太后。”

乱平

可惜, 没人来得及拉上杜太后一把,杜太后在冲出去的那一刻使出全力,直接撞得头破血流, 在那一刻咽了气。

赵德昭和赵德林作为孙子的人, 面对接二连三没了性命的亲人,面露悲痛, 同样也不明白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里会生出这样的变故。

柴平此时顾不上殿内的情况,她上城墙想看清外头。

眼见黑压压一群人,为首的人算是精熟的,赵光义的长子赵元佐, 叫了半天的门,宫门没有打开, 如今下方的人已经喊道:“宫中生变, 我们是要进宫保护陛下,你们赶紧打开城门。”

听听这理由多少冠冕堂皇, 不知道的怕是以为他们有多么心系于赵匡胤。

事实上呢?

“你是当我们禁军都是废物吗?宫中确实出了事, 私自调兵,甚至胆敢直逼宫城,你们都不想活了?”柴平人才刚到, 自有应对的人和下方论起。

没有人愿意被当成傻子,但明显要进宫的人寻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同时,无一不希望说不通的时候动手, 能够迅速的解决所有的非议。

能一开始解决的麻烦,谁乐意在后头再解决。

“况且, 晋王弑君, 已经在宫中坠楼而亡,识相的你们速速放下武器, 一切自然安好。”柴平对一旁的人使了眼色,毕竟跟柴平混了些日子,多少懂了柴平的意思,马上在第一时间将宫中的消息对外公布。

赵光义死了,弑君的罪名让人根本不会管赵光义到底怎么死的。

底下那些追随赵光义的人,如今想推赵元佐上位,该考虑一个弑君之人的儿孙有资格问鼎中原吗?

“胡说八道,你们是诬蔑。”底下的人必须不能接受赵光义顶上弑君这样的罪名,自有人反驳。

“诬蔑,晋王已死,晋王世子,你若不乖乖听话,晋王的尸身你都不想要了。”这时候,已经有人将赵光义的尸身运来,不介意让他们看看赵光义的生死。

原本因为柴平执掌禁军,以至于宫中虽然有消息传出,赵光义的人好些事他们都没办法及时收到。

上一篇: 亡妻追忆录 下一篇: 我靠汉语发家致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