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弹幕总喊我取宋代之(147)

作者: 豆角开花 阅读记录

故而一时之间也顾不上细想,只管将柴平吩咐下来的事办好。

停灵设灵,百官祭拜,一片哭声之下,有人也在暗暗猜测,不知道柴平会不会把赵德林扶上位呢?

其实不怪他们猜测,比起作为一个王妃,那肯定是皇后地位更高。

当上皇后还能助赵德林一臂之力,控制整个大宋,换成谁都会认为柴平会扶赵德林上位。

而在办丧事的期间,柴平以皇帝之诏下达命令,国内连年战乱,百姓多苦,天下得安,今以免赋三年。

神迹

听到柴平这一命令的时候, 不少人心里浮现了一丝异样,但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不对劲的地方到底在哪儿。况且这样的诏令下达,得利的是百姓, 谁能挑出刺?

不仅如此, 在办丧仪的期间,柴平更是顺势将不作为的官员捋了一批, 提拔了一批真正干事的人,以至于等赵匡胤和杜太后下葬后,开封府内的官员都换了新的面孔。

纵然有怨声,可是干实事的人占据开封的每一个位置, 而他们都是柴平一手提拔上来的人,这些人对柴平是存了何种态度, 当他们明明能干却没有办法成为国家的支柱, 反而看着那些无能之人身居于高位之上,自不必说, 难免让他们心生怨愤。难得遇上识才之人, 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可以出头,他们焉能不把握。

与之而来,开封的局面变了, 所有人都认为柴平一准是要扶赵德林上位的,往日一心要争太子之位,想成为未来皇帝的赵德昭, 此时相当的安静,不管谁想跟他搭话, 一但论及皇帝的事情, 不好意思,他一点都不想, 完全没有任何抢的意思。

皇帝的位置,有命坐上去才是好,一旦命都没了,要那个位子干什么?

赵德昭算是一个识时务的人,无论他心里乐不乐意,不好意思,他面上就是乐意无比。

以至于花蕊夫人都不得不由衷称赞,这样一个只要安分t守己,倒是可以让他平安度日。

柴平笑笑不答,斩草除根这个事,如今连赵光义的子嗣柴平都还没动呢,别的人先放着吧。

对此也有人提及,赵光义作为一个弑君杀兄的存在,赵元佐他们更是直接起兵谋反,这事不好一直不管吧,该处置赵元佐他们了。

饶是符太后也认为应该早早将赵光义的血脉斩草除根,永绝后患。想想柴家死去的那么多人,那些人都是死在赵光义的手里,这些仇,符太后忘不掉,也相信柴平绝不可能忘记。

但柴平一直没有说到底应该怎么处置他们,也让符太后略有些不安。

毕竟赵光义的势力不小,如今开封看着太平,如果柴平的心思公之于众,接下来反对柴平的人会很多,在此之前解决一些麻烦不好吗?

柴平只让符太后莫急,先把赵匡胤和杜太后的丧事办好了再论。

也对,皇帝之死,太后之死,国丧也,柴平对他们的丧事越看重,越能证明在柴平的心里是如何的看待这两位的,来日柴平登上那个位置的时候,完全可以借此堵住无数人的嘴。

柴平没有过多的解释,将赵匡胤和杜太后的丧事办到极致,等他们下葬之后,已然是将近一个月后的事,一个月的时间,大宋没有皇帝竟然没有生出半点乱子,也是让人感慨无比。

契丹那儿倒也收到消息了,边境兵马有动,柴平呢,即让军中将士随机应变,一应战事都由将军们做主,所谓的监军全都给撤了。

这事做得让一众将士拍掌叫好,花蕊夫人心下有些担心,同柴平论及监军的存在虽然相当的恶心将士们,但有一定的好处。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倘若一个将军连打仗的自主权都没有,国必将亡之。我知道夫人担忧,可我也是为将者,我当年吃过的苦,如今是万万不会让别人吃。”作为一个也在边境打过仗的柴平,相对不合理的制度该废就废。朝中的大将们,能打仗的,会打仗的,就应该放开让他们打。

只要边境安宁,那是他们的功劳,谁也别想抹去。

花蕊夫人心中的担忧与柴平道来,柴平相对更直接,“一但我迈出那一步,契丹一定会大举进攻,同时各地不认同我的人也会更多。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我能做的有限,也算尽我所能。倘若将来契丹进攻,守在边境的都是些无用之人,更是处处受制于人的将军,夫人以为天下将会如何?比起各人私欲,天下何重?百姓何重?”

此话落下,显然柴平做了最坏的打算,她料到丧仪过后,柴平迈出那一步,迎接她的将是什么。

这样的情况下,柴平如果只想死捏权力,不愿意放出去,天下才会真正大乱。

花蕊夫人忙与柴平赔不是,是她鼠目寸光了,她竟然只想到自己那点私心,而没有考虑到家国天下。

“夫人是为我着急,才会事事以我为先,我谢夫人。”柴平并非那不识好人心的人,花蕊夫人站在她的角度为她着想,因此才会事事以她为先,以至于连家国天下的利都被她放在后面,柴平感谢花蕊夫人都来不及,焉能怪罪。

不得不说,花蕊夫人对柴平越发心服。

而随赵匡胤和杜太后下葬,接二连三的各地皆有神迹显出,比如乌龟身上竟然有字,上面写了女主临朝,国泰民安。

再比如,空中雨后显字,柴氏守天下,天下得安。

再有晴天降雷,雷声阵阵,竟然都能发出一阵喃语,传扬四方而令人闻。

弹幕里的人才们,针对柴平所处的环境,这样一个相信神迹的时代,人造的神迹,用科学的办法会很难吗?

上一篇: 亡妻追忆录 下一篇: 我靠汉语发家致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