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总喊我取宋代之(54)
现在赵德林却处处都在为他谋算,如何不让赵德昭感动。
“二哥,护不住想护的人,太难受了。”赵德林想让赵德昭明白,他做的事并非全然是为了赵德昭而已,同样是为了他自己。
柴平最近发生的事,让赵德林清晰意识到,他纵然是皇子又如何,比他权势地位高的人不计其数,他如果想护住柴平,他得变强,而且必须要有足够的实力和天下任何人抗衡。
赵德林一顿,没有想到赵德林竟然如此痴情,真真是心心念念的柴平吗?
但,这样也没有什么不好。
赵德昭心下对自家的兄弟信任归信任,有所怀疑也是有所怀疑,这两者在赵德昭眼里不算冲突,他最希望的莫过于赵德林安分,全心全意为他谋划。
以前的赵德昭觉得自家的兄弟聪明,有他相助,诸事定能事半功倍。
如今看来,能助他一臂之力的何止一个赵德林,柴平竟然也有能耐。
随后,赵德昭进宫,当面同赵匡胤提及柴平的事,很是以为柴平在澶州既然表现不错,倒是可以让她继续留在澶州。
父子之间有些不能同外人说的话,大可说清楚。
总而言之,针对赵光义不认同柴平留在澶州的理由,所谓澶州之地不适合柴平呆,那是柴荣当年呆过的地方,只怕将来柴平成势,对大宋造成影响。
一介女流,能掀起什么样的风浪?
况且,柴平有能力歼灭契丹一定的人马,对大宋来说是实实在在的一桩好事,谁也无法否认。
大宋没有多余的兵力对付契丹,只能放任契丹兵马一再袭击边境,百姓对大宋朝廷已然生出一些不满,这一点赵匡胤万万不能无视。
现在出现一个柴平,眼瞅着有能力对付契丹人马袭击,朝廷不用,想要用谁?
赵德昭不得不提醒赵匡胤,大宋该提拔新的人才,否则一直受制于人,于大宋不利。
此言之意,算是一语双关。
军中的将士都是从前后周的将军,他们和赵匡胤虽然曾经以兄弟相称,多年以来赵匡胤同样对他们有所防备和顾忌。
否则也不会有杯酒释兵权,让他们自己将兵权上交。
赵匡胤防备异姓的兄弟,难道以为同姓的兄弟便不需要有所防备?
赵德昭相信赵匡胤不是不想,只是时机不合适,最终只能按捺下。
然而赵匡胤该为以后有所谋划。
赵匡胤没有在赵德昭的劝说下做决定,而是寻上赵德林。
“父皇这些年为何要教平儿武艺?”赵德林并不绕弯子,他想知道赵匡胤为何愿意对柴平花费诸多心思教导。
赵匡胤忆起从前,流露出怀念,“当年世宗陛下待我不薄,从前他也这样教过我。平儿,她很像世宗,聪慧,勤奋。能得这样一个弟子叫人甚喜。”
是的,柴平很聪明,聪明得赵匡胤哪怕知道不应该教柴平太多,总也舍不得。
“父皇担心平儿还是三叔?”赵德林和赵德昭不一样,赵德昭如今和赵光义争未来的皇帝位子,他说的话在赵匡胤那儿是要大打折扣。
然赵德林是无所求的。
皇位不管落到谁人头上,对赵德林不算有太大的区别,他总不会是那一个得利的人。
如此,当他问起赵匡胤,比起柴平,谁到底更让他不安时,赵匡胤的视线落在赵德林的身上,“你觉得你三叔不好吗?”
“昆娘之死可见三叔手段。”评价无用,该用事实来说话。
赵光义是怎么做人,怎么做事的,赵匡胤难道看不见?
“亦或者花蕊夫人遇险之事于父皇看来当真是三叔喝醉酒?”赵德林亮出昆娘只是开始,提及花蕊夫人一事时,赵德林的视线落在赵匡胤身上,父子二人四目相对,清楚的看清彼此眼中的自己。
“三叔足够心狠。有时候父皇需要三叔的心狠,但有时候父皇也怕三叔的心狠。三叔没有底线,只讲利益,若只是辅佐父皇,自然没有什么不好。可是......”赵德林相信赵匡胤心里清楚很多事情,不说破完全是因为时候未到。
然居安思危,赵德林不得不为以前着想。
“你三叔不管怎么样总不会……”赵匡胤听出赵德林的担心,有心宽慰赵德林莫要太当一回事,亲人之间总有一些事是不会越线的。
赵德林突然扫过一旁,“父皇对身边的人太过信任,您猜猜我们说的话三叔都知道吗?哪怕从前或许三叔没有要对付我们的心思,从我们对三叔有了戒备那一刻开始,三叔一定会想方设法对付我们。”
这样的结果是赵匡胤绝想不到的,赵匡胤扫视过殿内的所有人,他怎么可能意识不到如果赵德林对他说的这些话传到赵光义的耳中将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
可是,赵匡胤自问事无不可对人言,一直以来并没有对身边的人诸多防备,然而现在却由不得他了。
“来人。”赵匡胤不能让儿子和兄弟相争相斗,都不能相容,挑拨的话绝对不能传扬出去,这是赵匡胤在第一时间的反应。
“父皇,您以为您能查得清楚?三叔留在您身边的人一但被您揪出,三叔会怎么想?”赵德林显得有些无奈的提醒赵匡胤,他已然陷入两难的局面中,赵匡胤以为可以解决的问题,实则不管他怎么做都可能造成类似的结局。
赵匡胤一滞,他当然知道赵德林并非危言耸听,可是,赵匡胤道:“你三叔这些日子越发没有分寸,该好好的敲打敲打。”
赵德林长长一叹道:“父皇和三叔之间已然分不清彼此,想要将三叔的势力完全解决,怕是大宋要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