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弹幕总喊我取宋代之(58)

作者: 豆角开花 阅读记录

她既然得了朝廷的诏令,自然是要想办法将事情办好。

可是,怎么才能让事情办好?

自募兵马是赵匡胤的要求,她按这个做了。

至于说她来者不拒,她倒是想拒,可是都来看看周围的情况,他们确定让她继续挑下去,柴平还能募得到兵?

人是怎么样的不重要,有一句话说得好,不管白猫黑猫,能捉着老鼠就是好猫。

别人挑兵是别人的权利,柴平不挑也不犯国法吧。

等有人将柴平做下的事上报赵匡胤时,满朝堂的人何尝不傻眼了。

怎么能不拘一格呢?

然而柴平也是有所准备,既然她要打破传统,也知道开封府里的人们规矩多得很,正因为他们给自己立下诸多的规矩,也因此要求人们都得守规矩。

柴平得给他们一个理由,一个让他们以后都不会再管她的理由。

比如,柴平指出,所募之兵马,一应粮草自足。

啊,自足代表她的兵不管怎么样,都不需要朝廷出钱。

不用朝廷养,谁还能嫌弃这些参差不齐的兵?

得,最有可能被攻击的把柄被柴平解决了,与之而来,柴平在后面相当可怜的说起,她是被各地的百姓们求着一定要将他们收下的,每一个百姓都很t是真切,都想上战场卫国保家。

盛情难却的柴平,也确实没有办法拒绝一众百姓,只好把身体还不错的人收下。

她想着先试试,毕竟都有卫国保家之心的人们,很多别人或许做不好的事,在这些百姓一心一意的专注下,没准可以呢。

百姓们卫国保家之心,需要肯定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边境到底什么情况,他们远在开封富饶之地,远离战火,未必能够懂得,可是他们难道不应该懂一懂?体恤一番民心吗?反正都说了,百姓们愿意自足,那不妨放手让柴平去干。

为长远计划

赵匡胤认为柴平自足挺好, 柴平有钱这个事,他有数。况且国库并不充足。由柴平自足,正好没有人能再挑柴平兵马的刺, 还能让赵匡胤免于被人指指点点。

于是, 柴平如愿得以放手去干。

不过是养兵练兵罢了,柴平不差钱, 有一定的底气,要的从来都是名正言顺。

现在柴平算是如愿以偿,接下来该是她大展拳脚了。

值得一说的是,柴平自打练兵开始, 弹幕越发热闹,柴平从中看到不少人给她出主意, 教她怎么练兵。

柴平毕竟是新手上路, 要学的东西多着,也并不认为自己足够厉害, 什么都会。

虽然有弹幕的指导, 不过柴平还是请赵匡胤让她往大宋的军队走上一走,她得看看日常别人的军队都是怎么练兵,学了一些上手, 或许可以让她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一点赵匡胤答应了。

谁会觉得柴平能够练得好兵?

但柴平要试,反正不用大宋出钱出力,大宋上下谁都不会拒绝。

因此, 不过是让柴平往军中走一趟,学习学习, 赵匡胤答应得爽快。

答应后, 柴平往周围的军中走上一圈,自然是有所得的。

等她自军中归来, 结合实际所见,再加上弹幕上很多人给柴平的建议,柴平写出了一本计划书,主要是写怎么来练兵。

如此一来,柴平开始正式练兵了。

以至于关何不得不提醒柴平,先前有人给柴平下的帖子,说好的见上一面,一拖拖到现在,柴平要是再不见他们,怕是他们要闹事了。

对,柴平近些日子忙着招募兵马的事不假,先前计划建的书阁也都建起,由此也让澶州内的人都知道了一件事,造纸术外传一事是柴平所为。

如果是寻常的人,澶州的权贵想啊,他们有的是办法可以对付。

可在知道是柴平之后,这些人安静了一段时间,以至于都让柴平觉得,他们应该不会再出现了吧。邀请他们上门做客的消息一发出去,如同石沉大海,了无音讯。

结果等柴平有了招募兵马权利之后,这些人又开始冒头,大有和柴平好好往来的意思。但那个时候柴平忙得不可开交,哪有闲功夫理会他们,且让他们等着。

现在终于算是想好兵要怎么练了,柴平准备准备操练,关何来禀时,柴平道:“告诉他们,我近些日子忙着练兵,让他们先等等,等不了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关何??

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关何在那样的一刻没能忍住抬头和柴平对视。

结果发现柴平眼中满满都是认真,绝没有玩笑之意。

无奈之下的关何努力挤出一个笑容道:“郡主,这些人不好都得罪了,否则将来郡主不好行事。”

苦口婆心莫过于此,关何是真怕柴平没有半点顾忌,随意行事,这才不得不出口相劝,盼柴平慎重,慎重。

柴平淡淡的扫过,“你觉得陛下是希望我在澶州和各方团结,还是希望我不为他们所容?”

啊?突然提起赵匡胤的心情,有那么一刻,关何不太确定了。

柴平随后在符太后的信中得知,为了让她留在澶州,赵德林出力甚多,而且在赵匡胤下达让柴平招募兵马之前,赵匡胤将身边的人全都清扫了一遍,一个都不留。

有些事,点到即止,都会明白那是什么意思。

符太后有理由怀疑赵德林在其中动了手脚,至于原因嘛,柴平有数。

柴平确实不愿意过多的想起赵德林。不可否认赵德林对柴平很好,但是赵德林想安乐太平的过日子,对于柴平来说并不容易。

她的身份,她的性子,让她不愿意一辈子居于人下,委屈过活。

上一篇: 亡妻追忆录 下一篇: 我靠汉语发家致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