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他口是心非(29)
次日一早,他便人去藩司衙门递信,同岑父商议,负责运送银两的车队下午就到,这是整个环节中中重要的一步,不能出一点岔子。
兹事体大,夏父紧急调配了一队共同经历过生死的心腹,待车队入了城,陪同岑父一起去了现场。
那负责押运的官员隶属户部,名叫柳贺良,见着两位使司皆在场,上前礼道:“晋大人,岑大人,下官柳贺良,依朝廷的旨意押送银钱到晋原城里,以作修筑河坝之用。”
该有的礼还是要有,岑布政使上前一步,拱手:“原来是柳大人。”
“不敢,不敢。”
柳贺良官职要低许多,见状赶紧拦住,不忘示意身边的人拿出京中的批复:“这是户部的文书,请岑大人过目。”
柳贺良边说便从身边人那里接过封存的文书,交给岑布政使。
兹事体大,岑父不敢马虎,当面拆验。
“修坝之事,工在三秋,利在千秋……银八万两。”
岑父读完,心中紧了紧,又逐字逐句地看了一遍。只见那文书白纸黑字,盖着户部的章,丝毫无错。
修筑河堤,前期最是费钱,所需甚至于总耗费的近一半,这八万两虽看着多,但对于城外的那条大河,却是万万不够的。
“八万两?”
晋父掌兵多年,自是知道人力耗费多么惊人,也是看出了这个数额颇少。
“敢问柳大人,三批银中的第二批是何时送达?”岑父问。
柳贺良道:“半年之期。”
太平盛世,去岁又是丰年,合该国库丰盈。
“半年,八万两......”
岑布政使察觉出里头的不对,眉头越皱越深,来回踱步思索。
“岑大人可是觉得哪里不妥?”
见在场主事的二人都沉默不语,柳贺良迟疑地问道。
忽的,远处传来一句语气颇为桀骜的话:“八万两自然是不妥。”
众人循声看去,只见一个身着红□□袍的男子翻身下马,往这边走来。
桃花眼,玉耳坠,一副懒散浪荡的模样,正是裴朗宜。
在场的人纷纷见礼,待他走近,岑父招呼他:“小王爷来了?”
裴朗宜对熟悉的人态度还成:“岑伯父。”
转身看向柳贺良,便是嗤笑一声,语气颇为嘲讽,“八万两,真大的手笔。”
他这幅模样,找遍京中与晋原,也找不出第二个,柳贺良自然也清楚裴朗宜是谁。
他有些惶恐:“小王爷何苦为难下官,这都是户部的决定,下官只是负责押送罢了。”
裴朗宜理都没理,只从袖中抽出个折子来,言道:“怕是你差事做的不好,回头为难你的却不是我。”
他将手中的折子一抖,折着的纸页哗啦啦地悬在空中,也不废话,“自己看。”
见他态度倨傲,柳贺良只好躬身侧头去看。
“特此证,三批白银共30万两,首批12万两,二批三批各9万两,送至晋原城,由岑布政使调度指挥,以修筑河堤,利水......利民......”
只见白纸黑字,御批朱印,赫然是皇上的亲笔。
柳贺良读着,只觉得浑身发冷,几乎读不下去。他瞪大眼睛,喃喃道:“这怎么可能......”
众人围上去,裴朗宜这才将折子端正拿起来,给围着的一圈的人看。
“怎么可能!”
柳贺良跪了下去,瞪大眼睛,满脸不可思议。
“一起先就说是八万两,共八十箱,我一箱一箱地点了验了的。”
柳贺良朝着裴朗宜抬头,陈词冤屈。
“小王爷。”
那边,替裴朗宜拴马的人走来,那是个约么而立之年的男子,官阶不高不低,是岑父得力的手下。
他本名齐东来,这会儿手中拿着个五彩物件,走近了才瞧着是个毽子,乐呵呵道:“我在马草那儿捡了个五彩毽子,可是小王爷落下的?”
那毽子同一般毽子不大一样,由五色鸟羽组成,又轻盈又鲜艳。
裴朗宜上一刻还盛气凌人冷面漠对,眼见这样幼稚的玩具到了眼前,也不觉得害臊,看了齐东来一眼,爽快点头道:“是我的”,便伸手接过来,仔细收着。
这混不吝的模样,叫这帮混迹官场的大人们也觉得新鲜。
岑布政使许是替他尴尬,开口问一旁的齐东来:“东来,你怎么看这事?”
齐东来看了看跪在地上,一脸冤屈的柳贺良,又收回了视线。
“大人,此事颇为蹊跷。”
他恭敬地回话:“圣上的亲笔千真万确,户部的折子也做不了伪,这其中的曲折,便得好好问问柳大人了。”
岑父点点头。
“事到如今,也只能这么办了。”他走到柳贺良面前,朝身后挥了挥手,“对不住了柳大人。”
说罢,沉声开口:“来人,将柳贺良关起来。”
“下官冤枉!下官冤枉啊!”
柳贺良惶恐不已,却无从辩驳。
这户部的文书来的蹊跷,柳贺良又是极力喊冤,声声力竭地渐行渐远,像一场闹剧的开场。
循着柳贺良被带下去的方向,众人且看到了刚翻身下马的夏按察使。
他姗姗来迟,瞧着柳贺良被带下去,顿了顿,这才往众人那边走去。
“这是怎么了?”
“夏大人怎么比我还晚呢?”
裴朗宜打量了一下,只见夏父整个人看上去急匆匆的,像是赶路来的。
他收回了视线,捏着折子的一角递给他:“不过来的倒是巧得很。”
“圣上的亲笔......”
夏父翻看了这折子,拱了拱手,疑惑道:“我来的晚,不知出了何事,叫大家伙这样神思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