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公主升职游戏(105)

作者: 织挽月 阅读记录

这个消息传出去,那些武人不得疯了?

“陛下,这火铳虽快,制造上仍有许多不足。”看出他的想法,生怕他对火铳希望过高,袁子石又连忙解释,“火铳射速虽快,但每射一次都要重新装填火药,装填费时较长。此外,射击时热度过高,每支火铳最多用两次就要维修养护……”

“这样啊。”

想起他方才趴在那里捣鼓了半天,才将火药装填完成,昌平帝发热的头脑果然被这盆冷水浇得冷静。

暗中比较了弓箭与火铳的优劣。

弓箭制造成本低,携带方便,连射较快。火铳弹药装填时间长,产量低,沉重又娇贵,携带养护都十分不便,每次还只能用一、两次。

“也很不错了。”这样想着,他仍然很高兴,拍着袁子石的手臂温言鼓励,“数月间造出这等神物,有所缺陷也难免,朕相信袁卿定能继续改良,造出更好的火铳,将来大楚马踏山河,皆是袁卿之功!”

“陛下……”

因为性情不讨喜,坐了数十年冷板凳的袁子石听不得这个。被皇帝一拍,这位矮小黑瘦满脸胡茬的中年男子顿时涨红了脸,听完他的话,腰板更加挺直,如注入了一缸鸡血,慷慨激昂地扑通一声跪下。

“陛下放心,臣誓死为您造出更好的火铳!”

“朕信袁卿。”

昌平帝神色欣慰,鼓励完这边也没忘了女儿,笑着拉她往外走,边走边说,“月儿又为大楚立下一功,可有什么想要的?”

“目前还没有。这个奖励能不能先欠着”婉月目光灵动,笑容狡黠,“等女儿想出来了再说。”

“行啊。”昌平帝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爽快应下,“你想好了随时跟朕说。”

“多谢父皇!”

求援

前推数日, 一个深夜。

北地的夜晚格外寂静。

正值初夏,昆奢遍地积雪终于融化,但地上仍看不出几分绿意, 自从来了这里, 和宁就再也没听过虫鸣。

“很晚了, 公主还不休息吗?”

王帐中燃着烛火,昆奢王正与和宁对弈, 一队亲卫和女卫守在门外,大眼瞪小眼。

“我还不困。”

和宁揉了揉眼睛,托腮盯着布满黑白子的棋局似乎冥思苦想, 但视线飘忽不定,一溜神就向四周发散。

“不困?”昆奢王挑了挑眉。“你眼睛都快睁不开了。”

“只是光太暗了。”听见他的话, 和宁清醒了一瞬,试图狡辩。

“确实有些暗了。”

看了眼身边明亮的灯盏, 昆奢王不与她争辩,出言吩咐,“再加一盏灯。”

“是。”

立刻有侍者上前,取了一只蜡烛点燃, 火光微闪, 室内又亮了一度。

和宁看了一眼, 认出这是来自大楚的上等蜜烛,侍者用薄透的轻纱灯罩将烛光笼起,跳跃的光线顿时变得柔和安定,自从边境互市开启, 楚地商品源源不断流入, 昆奢王的居所都有了很大不同。

吃的用的,都充斥着楚地风格。

“这下不暗了吧?”昆奢王笑着看她, 见和宁明明困得睁不开眼,仍然找理由坚持不走,心下不禁狐疑。

“是好了很多。”强忍住打呵欠的冲动,和宁说着,随手放了一颗棋子。

她这会儿确实很困,昆奢的天黑得更早,往日这个时候她都睡醒一觉了,现在却要打起精神陪人下棋。

见她不愿说,昆奢王便也不问,耐着性子继续陪她下。

刚落一子,帐外有细微的人声传出,常年征战的昆奢王耳朵微微一动,敏锐听出了不对,猛然起身,抽出长刀出声喝道。

“谁在外面?”

“怎么了?”和宁完全没听到动静,反而被他的举动吓了一跳,对上他凶戾的眼神,不由一个激灵,困意全无。

“怎么回事?”

“公主!”

听见动静的女卫拔刀冲了进来,将她团团护住,警惕地看向对面。

昆奢王对上她们的眼神,正要开口说些什么,突然外面又传来一声惨叫,这次所有人都听见了。

“你们护好公主,不要出去。”

面色阴沉地嘱咐一句,他提刀走出帐外,有条不紊地开始传令。

“吹号,将所有人唤醒。点燃火把。”

“是!”

帐外亲卫散开,有人持号吹响。很快,一支支火把在夜空中次第点燃,整座王城人声鼎沸,灯火通明。

明亮的光照下,原本隐藏在暗中的叛军无所遁形,眼见着大好形势功亏一篑,图利气急败坏,偷袭不成改为强攻,王城守卫们勉强抵挡了一阵,很快被打得节节败退。

见势不妙,昆奢王咬了咬牙,做出了最坏的打算。

“留下一队人断后,其他人跟我撤!”

回到帐中,迎上和宁询问的眼神,他来不及多说,简单解释一句,拉上人就跑。

“跟我走,图利的叛军打来了!”

“什么?!”

急急奔出帐外,冲向马棚,直到被昆奢王送上马背,她仍是懵的。

“亥力,我们要去哪?”

“去石奎山。”

闯出王城,耳边的喊杀声渐远,昆奢王放松了些,放缓速度策马跟在她的身边,两人并肩奔驰。

他心中后怕又庆幸,幸好她突然找自己下棋,令王帐内外没有休息,不然叛军半夜突袭,沉睡中的他们根本没有反应的机会。

至于和宁是不是提前得到了消息。

没必要多问,这也不重要了。

“还记得王城后面的山吗?”

他用马鞭指着一团漆黑的前方,“那就是石奎山,用你们的话说,这是北地雪原唯一一处天险。坡势险峻,易守难t攻,想要翻越这座山,只有一条小路容人通行。我们把守住那处路口,不管来多少人都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