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大唐(177)
元白忍不住笑了起来:“给你补肠子的时候,全身上下哪处没看过。。。”
“。。。”
“喏!”元白把蹀躞带丢过去,“慢慢穿,穿好我带你去个地方。”
“去哪儿?”
“还怕我把你卖了?”
“那倒不是。只是我们离开军营,万一有什么不测?”
“主力战火在西域,图额不屑围剿北辰山,目前这里是安全的。”
于是李隆基很快被元白带出了冷泉驿。
策马急行一炷香的时间,二人来到了北辰山北的大冲沟。
雪已经化了,露出潮湿的石子滩和大断崖来。
二人下马,李隆基走到断崖旁,眼前是一片大漠常见的景象无甚稀奇,除了断崖边的一座新起的石碑。
石碑上面的刻痕很新,字体有些歪七八扭,密密麻麻刻的是一些人名。
李隆基凑近一看,李大河的名字首当其冲。
“底下埋着乌金的军队。”元白淡淡说道,仿佛在描述一件毫不相干的事情。
李隆基不可置信地看着元白。
“显庆二年苏家亲卫军被沉尸金山曳咥河,使河道断流三日,周遭走兽飞禽几日不绝。前夜我到你身边之时,旁边也是那样的尸山血海。”
李隆基心中一动,他又记起了那日的情景。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都被他刻在脑海里。于是他拾起地上的石子在石碑名字上方又加了四个字。
吾兄高冲。
李隆基咬破自己的手指,把高冲和李大河的名字涂成了鲜红。
我不冲,你不冲,这世间的闲事就没人管了。
可是我们这些英雄,又有谁记得呢。
李隆基抚着石碑,眼里尽是悲伤,良久,他哽咽道:“郎中,谢谢你。”
“觉得我心狠手辣么?”元白反问道。
李隆基摇摇头。
元白缓缓道:“对敌人仁慈,只会加倍反噬到自己身上。任何时候,拳头才是硬道理。只有把敌人打怕了,打服了,他们才会乖乖收手,大唐才能就此安宁。”
李隆基手指快要掐进石头。
这时元白从马上抽出一柄刀丢到李隆基面前。
“可是大唐这只拳头,已经从里面烂了。”元白冷冷道,“捡起来试试。”
李隆基惊讶地看了一眼元白,随后拾起横刀在手里颠了颠,又往旁边的枯木桩用力一挥,啪的一声,刀身瞬间断成两截。
“这。。。”李隆基眸子里带着疑问。
“这便是朝廷给它的将士配的武器。”
“什么?!”
“即便是你这样的重伤人士也轻而易举将其砍断,那些孔武有力的士兵拿着这样的刀上战场,当他们发现手里的武器不过是绣花枕头时,恐怕比你还要惊讶百倍。”
李隆基拾起断刀发现刀身有些许锈迹,刀口残留铁渣,刀首赫然刻着三个字:沙州制。
“唐律,折冲府刀弓由士兵自带,为何这把刀是沙州官府制。”李隆基问。
“天下久不用重兵,百业复兴人户增长,随之带来的是土地不够分,大户吃小户,小户吃绝户的局面。逃户越来越多,逃兵也越来越多,各地折冲府的名册早就是废纸一堆了。先帝还在时就时常被兵源不足的问题困扰,于是有人建议由军府发放全部武器物资,减轻士兵负担,报名戍边军的还可以额外得到一笔补贴钱。”
“所以西部各军镇官库都要配备刀弓?”
“嗯。由于刀弓需求量庞大,户部将这笔巨大的开销踢回了兵部,让各方五五开分担。兵部哪有钱,于是这一半的费用,就落到了相应的州府头上,每年岁末由兵部派人勾检各地武库名录,户部负责核实费用支出。”
“突然多出一笔军费负担,各州府压力不小。”李隆基道。
“嗯。这些年时常有地方刺史上书军费负担太重,要求陛下收回成命。去年大云寺着火,百姓流传是太子失德引起天怒,于是太子被禁足思过三月,也正是这时候,以梁王为首的武氏内阁又重新抬头。梁王不知用了什么办法说服陛下收回了州府冶监,赢得了大批地方刺史的支持。”元白看着李隆基道,“我再问你,军器监制造的标准横刀,几重?”
李隆基想了想,答道:“标准制,两斤三两,左右不过五分。”
元白又问:“这把刀如何?”
李隆基道:“不及。”
元白道:“不仅重量不及,用的还是劣质铁矿。”
李隆基看着手里的断刀,咬牙道:“他们竟然连军械都造假!”他把断刀一把扔进大冲沟,双拳紧握,心中悲愤难平。
突然,他像是反应过来什么,转头质问道:“这刀是沙州制?不是已经没有州府冶监了吗?”
元白道:“我也有疑问,所以我去了冷泉烽和胡桐烽,找到了烽燧领取武器的抄录本。从去年开始,烽燧所有申领的武器凭证上均还是沙州冶监印。我把这些刀给曹光毅和龙宝山看过,曹光毅没看出端倪,龙宝山倒是颇为嫌弃。”
李隆基道:“因为于曹光毅而言,他们长期使用这种刀所以不觉得有问题,但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伊州军不一样,他们一拿到手上便知此刀优劣。”
元白点点头:“据曹光毅说,虽然政令有变,但军使依旧保留了沙州冶监,他们的武器半数出自其中。去年巡查使来看过武库但没留几日就走了,也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李隆基疑惑:“朝廷默认了李思贞的这种做法?”
元白道:“有人出钱出力,朝廷为何不乐意?只要不是私自造甲弩造反,任他造几把假刀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