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完全躺不平是吗[快穿](110)
学生们平时来往与城区与钟逾的住处, 连钟逾修的公路也是不常去的,他们看得最多的是城里的生活,城里现在生活不太好,总归能过下去, 同样会死人, 却比乡下强许多。
他们知道华国地域广阔,天灾人祸不断, 之所以跟钟逾学习水利工程专业,就是希望用自己的知识与天灾斗争、让饿死的人少一些。
而这些死在路边的穷人, 让他们难受。
“先生, 你说我们有没有可能,在有生之年, 看见一个人人能吃饱饭的国家?”一个学生这样问钟逾。
钟逾如实说:“没可能。”
学生颇受打击。
“等战争结束,我们这代人开始做,也许你们的下一代人能看见,或者你们下下代人……谁知道呢?”
学生更颓了。
钟逾问他们:“虽然你看不见,却需要你的付出啊,只是,你们愿意为一件自己这辈子可能看不见结果的事情付出吗?”
学生们面面相觑,最后的答案是:“愿意。”
“那就脚踏实地的去做事吧。”
他们走了五天才到黑水江,沿途做了近一个月的考察,途中见闻不仅让钟逾更加了解黑水江,也让钟逾对目前的贫民生活了解了更多。
事后,众人回到南蒲公路旁,公路依然没有通行的迹象,钟逾索性就待在家里继续教学生、画画。
直到三个月后,南蒲公路终于是通了,说明那些远征的军人成功了。
可坏消息紧随其后,西南边境遭到了入侵,属于西南的战争也开始了。
通路后,轰炸机自然不会闲着。
钟逾的生活回到了之前的轨道——顶着炸弹雨修路为主,教书画画为辅……
光阴荏苒,暮来朝去。
很长一段时间,华国在战场上都处于一种被动挨打的状态,“亡国论”从来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可是这个国坚持着不投降。
无数人前仆后继奔赴战场,就算用自己的血肉去填补国力的差距……可以死,不能投降,只因脚下即是故土。
参战的国家越来越多,战争不仅在东亚蔓延,也在欧洲、南亚、太平洋。
整个世界乱成一团,不过,倭国的敌人越来越多了,因此,华国的战场情况有了些扭转。
终于,到了第八年,在一个炎热的日子里,敌国投降了……
这一年,钟逾已经四十一岁。
真好,在有生之年,看见了胜利。
倭军最近在撤军,南蒲公路没有了飞机轰炸,自然不再需要维护,所以钟逾也不用继续住在公路边。
搬回学校那天,她现在的学生都来帮她搬东西。
说起学生,她目前带的学生已是第二批水利工程专业生,第一批早已毕业。
回校后,学校自然是为她安排了一个住处。
钟逾指挥着学生把她的东西放下,随后让他们散了,自己开始收拾东西。
收了一会儿,钟逾就听到门口有人敲门。
她立即过去开门。
站在门口的是苏玉英。
苏玉英满脸的喜色:“你回来了啊!”
“嗯!”
苏玉英心里像是放下一颗大石头:“你去修路那么多年,我总是担心你被炸……现在好了,战争结束了,你也平安回来了,这样最好!”
钟逾忍不住笑起来:“嗯,战争结束真是太好了。”
“学校在开会,你也来吧!”苏玉英想起正事。
钟逾这才搬家,有些累,摇头道:“什么事?若不是什么要紧的我就不去了,想休息一会儿。”
苏玉英解释道:“还是很重要的!你知道,咱们是从沪城迁来的,现在仗打完了,也该回去了,学校召集大家,就是想商量这事儿!”
“好吧……”钟逾叹气,“我去。”
学校就在教职工宿舍的对面,两人走的很快,没十分钟就到了开会现场。
现场条件比较简单,校长站中间,其他人坐着小板凳围成一圈。
校长看见钟逾和苏玉英来了,招了招手,指指边上的板凳,意思是让她俩自己找地方坐。
等二人坐下,校长继续发言道:“刚刚咱们统计了一下想回沪城和不想回的人,差不多一半一半吧,这样可不行,我们不能留一半回一半,无论哪边,都凑不成一个学校啊!”
下面就有人举手,还是钟逾的熟人覃育良。
八年过去,覃育良看起来更沧桑了。
覃育良说:“我老了,从这里走到沪城,怕是半条命都要丢,无论大家如何决定,我也只能留在这里了。”
还有几个上了年龄的老教授都如此表态了。
校长看看新来的钟逾和苏玉英:“你俩来得晚,是如何打算?”
苏玉英把头转向自己丈夫,然后她丈夫对她做了个什么口型,苏玉英说:“我打算回沪城!”
校长看钟逾。
钟逾想了一下,说:“我想留下。”
苏玉英很是意外:“你要留下?”
钟逾点头。
她记得自己的正常寿命是四十五岁,想想也没几年了。
这辈子都在不停奔波,真是累了。
如果可以,她就想留在这里,安静地度过余生。
众人商量着将来怎么办?
当然,这算不上什么难事,很快就有了结果——
迁到西南的大学不止国立沪城大学,其中光是从沪城迁来的都不止一家,他们学校有人要留下、有人要走,其他学校不也一样吗?
所以他们决定跟其他学校一起合作,留下的人组成一个学校,离开的人组成另一个学校。
计划出来,行动起来就容易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