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画骨观心(探案)(124)

作者:桐叶长 阅读记录

盛从周见她态度动摇,停在她面前,忽然弯下腰,长臂一伸,打横将她抱了起来。

棠梨只觉天地恍惚,呼吸一时凝滞,过了一会,她稳了稳心神,看见窃卫并不回头看,荒郊野岭又一片漆黑,她觉得自己可以适当娇气一点。

几个人摸黑上山,到了半山腰上,方才敢点上风灯。

“大人”,棠梨望着窃卫将他们带到悬崖边,四下并无坟茔,有些不安道,“骸骨就是埋在此处吗?”

她就着灯火,用视线搜寻着,却并无所获。

盛从周指了指悬崖道,“蜀地有悬棺的遗俗,窃卫找了许久,才在峭壁上找到藏于棺木中的骸骨。”

“这郭睦非常谨慎,他命人撬开过去的棺木,将烧毁的尸骨,安置在老棺木中,重新钉上。若不是窃卫细心,发现棺木的钉子有些新,恐怕很难寻到此处。”

棠梨觉得他还不够谨慎。

“大人,若是他足够小心,应该直接将尸骨烧化成灰,届时无迹可寻!”

盛从周温声道,“他大约也没有想到,会发生龙涎蜡□□一事!”

“这尸骨本就埋在白蜡树下,因着□□一事惊动了锦衣卫,他才火急火燎将尸骨转运至此。至于烧化成灰,颇为费事,光是敲碎骨头,叮叮当当,就动静极大。他转移骸骨时,大约只想着怎么藏。”

棠梨想了想,若是抛弃于悬崖下,容易被水流冲刷到下岸,若是再费力焚烧,又容易引人耳目。

只有藏在这里,普通人很难想到,可窃卫不是普通人,他们在战场上历练过,心细如发。

这些身手极佳,轻功如飞的窃卫们,趁着夜色,将尸骨从悬崖转挪出来。

棠梨看着骸骨已经烧得黢黑,自然知道没有验尸的价值了,只算是找到了郭睦的罪证而已。

一行人忙得热火朝天,忽闻山上传来阴森的歌声。

呕哑的老翁,颤颤巍巍的唱着山歌,歌声随着冷风,在石壁夹缝中穿梭,直叫人脊背发寒,毛骨耸然。

五候蜡烛17

“大人, 你听到有人唱歌吗?”

夜色浓重,漆黑如墨,乌蒙蒙的月亮,泛着阴沉惨淡的光, 犹如一具挪动的尸殍, 挂在蜡布般的穹青色天幕上, 与地上的森森白骨, 面面厮觑。

棠梨远望黑暗森林, 恍若置身阴曹地府, 空气中弥漫着糜腐的味道,暗影里蛰伏着鬼魅阴魂的影子, 恐怖而死寂。

苍老凄婉的歌声, 随着夜风穿枝过隙, 癫狂而哀绝。

窃卫在前面带路,一行人沿着小径向上。陡峭的山路,宛如银蛇逶迤, 在山峦迭嶂间蜿蜒。

行至一处嶙峋的怪石下, 只见石块砌成的坟茔状小屋里,露出一双形如魑魅的眼睛。

见有人提着风灯而来。

一双枯骨嶙峋的手,从缝洞里扒拉出来,满手枯槁褶皱,细长锋利的指甲,泛着幽绿的光泽。

正当棠梨疑惑,这坟茔里究竟是人是鬼时, 她看见艰难向外攀爬的手臂, 被尖利的石头,生生扎进皮肉骨血里, 殷红鲜血顺着石缝流淌。

歌声停止,癫狂自语,那双睁大的猩红眼睛,已有狂乱之相。

盛从周从袖中掏出一把匕首,沿着石壁抵撬,砖缝微动,石瓦裂开,一位灰白头发,形容痴癫的老翁,坐在罅隙里自言自语,自歌自唱。

“大人,这是传说中的瓦罐坟吗?”

棠梨隐约记得,蜀地有寄死窑或瓦罐坟的习俗。

当老人年过六十,丧失劳动生产价值后,对于生活贫困,资源稀缺的家庭来说,就会成为难以负荷的累赘。

于是,老人的家属,就会用石头砌成一座瓦罐状的坟墓,将年迈的老人置于瓦罐坟后,只留一个可以看见外面的窗口。

家人每天用瓦罐送一次饭,并在事后用瓦罐砌在窗口上,待到整个窗口砌死后,家人便不再送饭,任由老人冻饿而死。

盛从周牵着她的手,拇指捏了捏她的掌心,淡淡道,“这确实是瓦罐坟。”

“你们日间在此行动,可知这是谁家老人?”他面向几名窃卫,声音不严自威。

黑色劲装的一名窃卫,躬身回命道,“禀大人,此人名唤孙二傻,他的儿子孙日出,是被点天灯的十四名男丁之一。他的儿子死后,邻居见他无人照料,就在山上垒了瓦罐坟。他在此间已经生活了一个多月,平时都很安静,今夜不知为何如此疯癫狂乱。”

当日被点天灯的十四名男丁:孙日出、钱浩、张开、孙毅、刘大鸣、赵易、钱万宝、孙庆、刘二虎、赵奇、钱柏、吴宇、李兴旺、张佑......

如今,孙日出不过去世两个月,骸骨还摆放在山腰下,他的父亲已经住进了瓦罐坟,形如活死人,其他家庭可想而知。

死去的从来不只一个青年男丁,而是一整个家庭的支离破碎。

盛从周见瓦罐坟里,杂七杂八的扔着食物,狐疑问道,“平日都是谁来为他送吃食?”

自从盛指挥使下达命t令,监视眉山一举一动后,窃卫便事无巨细的记录,日常所闻所见。

此刻,这青年窃卫略微思索后,便恭谨道,“邻居张三宝,零星送过几次食物,还有个妇人也常常来送食物,似乎叫刘玉莲...”

“刘玉莲?”盛从周大感意外,“这刘玉莲每日前来,是否有什么异常之处?”

“禀大人,那张三宝每次送食物时,生怕别人不知道,定要当着人前送,以博得众人称赞。而那刘玉莲恰恰相反,每次都将食物藏在袖笼里,等到无人时偷偷扔进去。

盛从周和棠梨对视一眼,彼此皆心照不宣。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