纨绔公子穿越考科举(126)
也有人说是上次黄首辅的庶子暗中收买了主考官,企图作弊一事让天子震怒,士子发配充军,黄首辅也差点被褪去了一层皮。
而圣上刻意在扶持叶次辅,上一回开恩科特意钦点了他的儿子为状元,黄首辅肯定要凉了……
这些消息半真半假,不过有一点,不知道此次乡试的主考官是谁,这倒是真的。
季泽倒没觉得有什么,不知道便不知道吧,他答题时稳重一些,“刚柔并济,双管齐下”,其他的也没必要多想。
只是这些考生在这人多嘴杂的地方,毫不遮掩地议论朝堂之事,不怕会出事吗?
还是说他师兄,不,新帝即位后,心胸豁达,各种民间言论均当作什么都没听见?
季泽与顾云逸听了一半,便觉得没甚意思,转而开始认认真真地喝茶,吃起花生米来。
没让他们等多久,小木与小武两人就叫了马车过来,季泽顾云逸二人也不想再继续听下去,一行四人便直往之前住过的客栈方向而去。
在船上待了好些天,实在累极,他们还是更愿意早点回去洗个澡,用过饭食,躺在床上好好睡一觉。
乡试一
八月前, 成兖府不断有从各处赶来应考的试子,很快府城的客栈便已人满为患,好些考生没赶得及还住在了一些老百姓家里。
季泽与顾云逸来得早, 租的都是客栈里的一间上房,距离贡院仅有一条街道的路程。由于小木考虑到公子需要静下心来安心备考, 住得太近或者太远皆不是太好,这才选了这么个好位置。
几日前, 季泽就已经带着秀才文书到府衙登记姓名,籍贯以及面部特征, 然后拿到了准考证等一系列资料。
十年苦读,即将迎来属于他的战场。
季泽来到这里从六岁开始背书学习,从百家姓, 千字文,再到四书五经释义,策论, 史学, 算学, 律法,农桑, 八股文……
日日练习风格、布局、字数都有规定的文章,练字温书等,一切皆是由简到难,滚瓜烂熟。
他还需要博古通今,有灵心、慧眼和辨思, 而不是成为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
只有考中举人, 才是他真正进入士这个阶层的开始。
虽然在老百姓眼里,秀才是很有才华, 很光彩的,并且享有见官不跪,免除徭役等特权。还能开私塾,轻轻松松就能挣到银子,但实际上秀才还没有做官的权利,并不能在官府那里挂上太大的名号。
可举人就不一样了。
对于普通人家而言,举人功名足以光耀门楣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很高,非常受人尊敬,且经常受邀出席一些重大场合,参与高雅的文化活动,有一定的声望。
最重要的是举人可以出仕为官,八品,九品的官再小也是官啊,并且随时可能往上考,将来甚至可能达到比县令还要高的位置。
考中举人的好处大是大,但这秋闱的竞争对手可不是一般的多,题也不是一般的难。
先说参加乡试的竞争对手吧,一个大县城大约三十到四十位秀才,小县城十来人左右。
咱们按一个县平均录取二十名秀才,预估会参加乡试的有一半,十人,那么一个府就有上百人。
最后,一个省呢?算上十个府城,一两个直隶州的话,参加考试的秀才就有一千多名秀才竞争那一点点举人名额。
然而三年才一次乡试,大省市约摸能够录取一百人,其余省市也就三四十人左右吧,也就是说三年才录取这么点人。
要从众多秀才中脱颖而出,成为举人,那竞争不是一般的激烈!
季泽前世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他也是听说过范进中举这个故事的,而他现在就要亲自上场体验一番。
在古代五十几岁还在考举人的比比皆是,比如范进中举后疯掉了,其实并不只是故事,而是社会现实,因为那个时候,范进考上举人的概率实在是太小了,所以考上以后才会一激动就疯了,不过也的确如此,举人考试的压力实在是太大,在古代,科举之路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
打个比方,考取秀才的难度跟现代考211大学差不多,那么举人就相当于清华北大了吧,更难的是这样的科举考试也只有考试那几天才有机会而已,不是每年都可以考的。
纵然,再难再可怕的科考,总有一些牛逼哄哄的考生。
季泽在成兖府备考的一个月里,既没有太过紧张,也没有放松,就算心中有把握,也还是按着自己的计划表来温书,锻炼身体与练字,一个都没少。
这回考试顾云逸倒是有些紧张,心态不够平和,晚上还要熬一会夜。
季泽劝了他,怕他到时候身体支撑不住,毕竟这次在考场上一共要待上九天才行。
顾云逸听是听了,但依旧紧张得不行,这一次他实在是太想考中了,倘若中试,他就是十八岁的举人,接下来便可参加会试,早日高中就能早早为他娘分忧。
当然,这些季泽是不知道的。
八月五日,乡试第一场开考。考生需要考九天,共三场考试,每三天一场,每场中间可以休息一天。
这既是才学的博弈,也是身体是否康健,能不能坚持下去的比拼。
身体不行,任你学识滔天,一样被抬着出考场!
季泽睡了一觉在卯时之前便被小木叫醒,他起床后动作极快地洗漱了一下,待清醒了才将早就准备好的考篮拿起,与顾云逸约定一起出门。
他们来到贡院时,外面早就排了一队长龙,夜里灯火通明,由于有官差在一旁维护秩序,几乎没有考生及家属等人吵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