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灵温明(193)
然后,燕燕用简易的棺材收了尸,用湖边系着的绳索将棺木一一沉湖。
棺木沉入湖底,只在湖面上掀起了微弱的波澜,随着棺木缓缓落入湖底的阴影中,湖面又复于平静。
苏心暮低头看去,湖底沉积着大大小小的棺木,堆迭在地下如同水中的岩石,密密麻麻连成一片,构成了地宫的基础。
“城中向来是这样处理横死的尸体的,那些未成人便横死的,先将他们的尸体保存在湖水中,待阳寿至时,再将他们入土为安。”
燕燕在一旁解释道。
“你们怎么知道他们的阳寿是什么时候呢?”苏心暮问。
燕燕直起身子,望向那具青铜棺。
“是崔咏告诉我的。”
“原来一直以来在为碧落人收尸的就是你啊。”
苏心暮恍然大悟。
“不然呢?”
“但是······你接下来还会留在这儿吗?”苏心暮小心翼翼地问。
燕燕许久没说话。
“我回关外。”
“那就好······”
看燕燕主意已定,苏心暮松了口气。
但愿如她所想,二十年前这里发生的所有劫难,能告一段落。
战事平定,本来燕燕早就应该离开,但得知了那将士对苏心暮说的话后,她还是留在陪了苏心暮几天,给她在地宫内找了个住处。
“我不理解,就算你走了又怎样?你怎么知道他要你留下是好事还是坏事?万一他们想把杀蒙袒的罪名安到你头上怎么办?”
石室内,燕燕与苏心暮对坐吃饭,燕燕捧着个碗不屑道。
“你要是再不走就来不及了,可别怪我没告诉你。”
“要是这么走了,会不会解释不清啊?”
苏心暮握着筷子在碗里划来划去。
“解释不清又怎样?谁要你解释?那个兵估计连你是谁都没记住,你一走了之他上哪儿去找你?”
“可······”
“你是舍不得蒙云对吧?”
燕燕斜睨着她。
“担心一走就联系不到他了?”
“不会的。”
石室外传来一个清越的声音,燕燕显然也认得那声音,放下碗筷缓缓起身。
沈应星端一盏烛火从外面进来,几日不见,他看着沧桑多了,面容也稍显憔悴,再无从前那副神气,看来这几日整理古城事务让他无比劳神。
沈应星直直看向苏心暮,神情无比平静。
“跟我走吧。”
“去哪儿?”
“沈府。”
“你这就要把她交给那帮当兵的了?”燕燕揶揄道。
沈应星依旧不看她一眼。
“兵马司已经撤走了,只留下了驻防的官兵,现在城中事务暂时由滇南的李太守掌管,蒙云正在向他汇报。”
“蒙云没事了?!”苏心暮腾地站起来。
“刚养好伤,没有大碍。”
苏心暮犹豫片刻,绕开桌子走至燕燕面前,向她恭敬地行了一礼。
“多谢你这几日照顾,我要离开了。”
燕燕张了张嘴,什么也没说,只是冲她摆了摆手。
苏心暮随沈应星离开时,最后看了她一眼,燕燕立在桌旁,烛火照得她的脸上时明时暗,配上她那永不脱卸的纱衣,整个人如同一尊石雕一般静默。
致仕
刚出地宫,一抬头就看见站在大门外的阿缨。
阿缨手臂上缠着一圈纱布,另一只胳膊挎着自己的行囊,看苏心暮出来,往前迎了两步。
“阿缨?你受伤了?!”
苏心暮一眼便注意到他手上的纱布,想来城破之时他也在蒙云身边保护来着。
阿缨看见苏心暮身无大碍,也点了点头。
“一点小伤,不重要。”
“那蒙云呢?他怎么样?”
“城破时有箭手在城墙上瞄准了他,那时我将他推下马去,避开了紧要部位,否则,他现在早就没命了。”
阿缨神色淡然,冲苏心暮扬了扬下巴。
“我来见你,是要先行一步回京。”
“回京?”苏心暮问道,“你不和蒙云一起吗?”
“我不归他管,早在从蓬莱回来之后,我就应该返京述职了,只是那时蒙云的处境艰难,我便陪他一起来了碧落。”
阿缨眯起眼睛环视四周,碧落已入深秋,城中枯叶簌簌落落地飘下,随风而去。
“更何况,我还有一封要信得替他送去京城。”
阿缨罕见地露出一个笑容,抖了抖肩膀上的包袱。
“这一趟与你们行来,十分难得,我将来还会在京城当值,苏姑娘若是还想见我,记得回京看看。”
“一定。”
阿缨点了点头,转身离开了。
苏心暮望着他离开的背影,忽觉时间已经过去了这么久,他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松桥少年了。
沈应星似乎早就知道他前来的目的,全程不发一言,阿缨离开后,才和苏心暮往另一个方向走去。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几天过去,古城已经完全变了个样子。城中处处断壁残垣,各家各户门户大开,一看便是饱经劫掠,街道各处还有纵火的痕迹,墙壁上坑洼不平满目疮痍。几个乡老正在走街串巷,在各家各户中清点伤亡,还有将士在街上清灭余烬。看着触目惊心。
“那些异族已经被赶走了?”
苏心暮问沈应星。沈应星大步流星地走过街巷,目不斜视。
“驱逐三十余里,离开滇南道,短期内不会回来了。”
“那就好。”
苏心暮又问:“那你还是在城中担任流官吗?”
沈应星脚步一顿。
“不,”他语气淡然,“我被革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