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四个一看爹娘的反应,开心得差点吼叫出声。
到了初八这天,天还没亮,两家人就早早起来准备了。
简单吃过早饭后,秦瑶和刘季点着火把,牵着马车来到老宅接人。
大郎兄妹四个两两一对,从窗户里探出头来,金花金宝一看,迫不及待爬上车厢,六个小孩吵闹着,秦瑶只想带个耳塞。
所幸赶车人是刘老汉,不是她,要不然这么近距离的听他们闹,她头绝对要炸。
和秦瑶相反,刘老汉人上了年纪,就喜欢这股热闹劲,不太熟练的赶着马车,乐呵呵问秦瑶和刘季:
“老二昨晚回来说你们进城想再看一匹马?家里这不是有一头老黄了吗,还要马干甚,买头牛多好,能拉车还能耕地。”
刘季解释:“爹,大郎二郎这不是二月就要去丁氏族学上学了嘛,路途太远,娘子就想给两人买匹小马,上学方便些。”
“啥?”老宅三个大人都吃了一惊。
刘季这短短一句话,信息量非常大。
又是去丁氏族学,又是给小孩骑马,听得刘老汉人都楞了一瞬,反应过来后,激动追问:
“丁氏族学能招大郎二郎他们俩?”
刘季这才想起来,还没来得及跟老宅众人说丁家的事呢,点头道:
“是啊,我和娘子两人废了一番功夫,好不容易这才让丁家老夫人答应的。”
何氏有点激动的问:“你们废了什么功夫啊?教教大哥大嫂呗,金宝也老大不小了呢,老三你这当叔的可不能忘了你亲侄儿啊!”
刘季立马伸出一只手,五指张开,“大嫂,你给我这个数,我这当叔的就豁下我这张老脸,帮我侄儿也谋个名额来!”
何氏惊喜试探:“五百文?”
不等刘季那小家子气的五两说出口,秦瑶抢先一本正经道:“五十两一人。”
刘季瞳孔一震,好家伙,她是真敢说啊!
何氏几人倒吸一口凉气,“五十两一人?”她指指车厢里,“大郎和二郎两个加起来,那岂不是一百两?”
听见一百两这个天文数字,刘老汉和刘仲父子两大气都不敢喘。
秦瑶夫妻两一起点头,“对!”
他们没撒谎,山鹿和野兔这两个就不少钱了,何况还有一个肥皂方子呢。
方子丁家收去了,并没有要投入生产的意思。
大家族向来喜欢把这些方子攥在手中,这样才能彰显其珍贵的价值。
他们自己做出来拿出去打点人情,得到的好处,远超金钱所能代表的数额。
刘季这么一想,顿时觉得秦瑶这一百两还说少了。
不过说多了何氏等人也无法想象到,这一百两就刚刚好,吓得何氏再也没提让秦瑶夫妇帮忙的事。
其实,要是丁老爷在家,秦瑶也不至于这么吓唬大嫂。
可偏偏,丁家那个老太太和她是两看相厌,她也不想上去自讨没趣。
第176章 满月席
况且,上学的成本这么高,她自己负担家里这两个都不轻松。
何氏和刘柏手里银钱有多少,她这个给他们发工钱的人最清楚不过,距离能供金宝上学还差得远呢。
众人不再说丁家族学的事,刘老汉倒是对秦瑶要买马的事有点不同看法。
秦瑶很乐意听一听老人的意见,让刘老汉直说,认真听着。
刘老汉道:“我粗粗算了下,你这马要是买了,不合算啊。”
“其一,大郎今年也才将将十岁,二郎八岁,还是小孩子呢,自个儿骑马上下学,这要是被有心人盯上,把马给偷了怎办?”
“这还算好的了,要是伤着孩子可如何是好?”
秦瑶皱眉道:“马匪除尽了,下河村和金石镇上我都有认识的人,应该没事吧?”
话是这么说,心里确实察觉到一丝不妥。
马车里嬉闹的几个孩子听到外头大人们的谈话,也停了下来,悄悄听大人们讲话。
刘老汉叹了一声,“再说其二,一匹矮脚马也得二十两左右,这笔钱能买一头顶好的耕牛,还能省下四五两。”
“倒不如你每日到下河村接送,托车夫送他们到镇上,反正车夫日日都跑,你每月给上他一两百文,岂不比让他们自己骑马去来得划算安全?”
“这样等到两人年纪大些,再买马,也更合适啊。”
刘老汉还惦记着秦瑶说要买地的事呢,真担心她这会儿把钱都花完,没了买地钱。
老宅众人会算点小额数字,但要是数额大了,比如秦瑶水磨厂去年收入到底多少,他们却算不出来,只能猜测一个大概,比如五六十两,七八十两之类。
如果家中有产业,这笔钱已经足够大半辈子花用。
可偏偏她家并没有产业,田地一概没有,刘老汉想到都为此担忧。
“田地最要紧啊!”刘老汉又提醒道。
秦瑶点点头,她觉得刘老汉说得挺有道理的。
比如由她自己接送到下河村,再把大郎二郎交给车夫送到金石镇族学,这大大的保障了两个小孩的安全,也省了一大笔钱。
一个月花二钱,一两银子能管五个月,如果把买马钱换算成车费,能坐到车夫倒闭!
而且还不一定要二钱,包月肯定和包年价格不一样,她可以再压压价。
虽然来来回回跑很麻烦,但省下来的银子是实打实的。
最主要的一点,不用担心安全问题,刮风下雨坐牛车也不用怕。
不过这些再怎么计算,都没有直接住在镇里划算。
秦瑶嘀咕,“要不去镇上买地?”
刘季听个正着,大吃一惊,赶忙小声劝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