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青梅解战袍(191)
“可你护了她性命,还扶她登上王位。”
“因而她只射了肩膀,便当是报初见之仇。”
魏昭面色依旧,冷声道:“初见便知她是大齐祸患,经了一番波折又放虎归山,东风,你几时变得这般优柔寡断?”
“时局不同,对敌之法亦有不同。萧擎经了这许多大事,未必敢轻易背盟,便是当真背盟,有燕云在手,我们防她易如反掌。”祝逢春将她抱得紧些,额头也贴上她的,见她缓了神色,轻声道,“我们景扬有经天纬地之才,如何会怕一个小邦国君?”
“我自然不怕她,只是怕毁了大齐威仪。”
“大齐有赫赫威仪,也有浩浩胸怀。”
魏昭轻轻一哂,扣了她那只手,轻轻抚上她的左肩,见她衣衫不整,又一件一件帮她理正,道:“这样的事,没有下一次。”
“若有下次,我提着她的人头见你。”
魏昭系好最后一根衣带,扶她坐回椅上。祝逢春喝了半碗膏水,问起徐家家主一事。知道他在父亲受命那几日来了东京,现在太学讲经。
“太学主讲新注,他一个学古注的,去了能讲什么?”
“再学古注,他也是一代大儒。圣上有心让太学同他辩经,不想一个月下来,只有两位博士勉强辩得半天。”
何意苍梧云
周孔文章, 原本便为君父而设,纵然修了三十年新注,也不过勉强涂饰, 难以撼动道统分毫。
这等文字, 如何说得倒治经三十余年的徐宗敬?
意欲胜他,唯有跳出儒家经典, 可跳出儒家,又该用什么治国?黄老无为, 可令百姓休养生息, 不可令家国繁荣昌盛;墨家尚同, 看似平等友爱,实如兵家之道, 以治军之法治民, 势必引得天下大乱。
“既辩不赢,便把他请出去, 以免动摇军心。”
“我也是这么想的, 可旧党一直进言, 圣上不得已, 仍让他留在太学,又命博士们勤加读书, 检点近日之过。”
祝逢春摇摇头,道:“除去这个,他还做过什么?”
“无非是会见旧党,劝圣上立我堂兄做储君。”
“和我想的一样。”祝逢春抿一口膏水,道, “你这边呢,有人拥护你么?”
“丞相和几个新党重臣拥护我。”
“只有臣, 没有将么?”
“禁军由圣上亲自掌管,几个都指挥使都是圣上亲信。”魏昭晃了晃酒杯,道,“你们来时走的哪个门?兵马驻扎在何处?”
“封丘门,兵马皆在城外五里驻扎,这支兵马算不得什么,主要还是看皇城守卫,再有,便是圣上的心意。”
“君心难测,圣上几次把我召进宫里,问我天下形势,我照实答复,她只是连连叹息,过一阵便令宫人送我回去。”
“她召过魏明渊么?”
“也召过几次,且问魏明渊时,只是静静地看,不曾有过叹息。”
“这便奇了,魏明渊的为人,我父亲和罗帅都看在眼里,圣上识人无数,如何会看不出他的短处?”
魏昭摇了摇头,旁边俞星放下筷子,正色道:“兴许不是看不出,只是看得太明白,不想牺牲任何一人。魏千云之死,已让圣上病了一场,若你二人再去一个,圣上要如何受住丧亲之痛?”
“魏千云私通戎狄自寻死路,杀他是圣上亲自应允。”
“便是亲自动手,也该允人哭上一哭。”
祝逢春低头喝一阵膏水,道:“还好我只写了魏千云伏诛,若是什么都写,不知要闹出多大的事。”
魏昭道:“你做了什么?”
祝逢春摸了摸鼻尖,照实说了魏千云下场,俞星捺了下她的额头,道:“你胆子不小。”
“胆子小了,如何能做一军主帅?”祝逢春为俞星夹一块鹿肉,道,“指挥,我进益如此之大,你不夸我两句么?”
俞星轻嗤一声,想要斥她,又压不住笑意,只得道:“虽打了几场胜仗,终还是一时之功,且你一不曾亲自练兵,二不曾号令十万百万之众,离登峰造极差了不知多少,如何能居功自满?
“原来指挥如此看重于我,想要我媲美韩白这等名将。”
“我随口一说你便记起韩白,分明是自己作想。”
“做武将的,哪个不想同韩白相较?可惜戎狄已被我胜过,再打别处,也只用得到一两万人,终我一生,怕是都号令不了十万百万之众。”
魏昭笑道:“不号令才是好事,由来百万大军,皆生之于乱世,只打一两万人的仗,说明大齐海晏河清。”
“为大齐海晏河清,我们满饮此杯。”
说着,祝逢春端起瓷碗,魏昭见碗里只一点膏水,提起铜壶倒至半满。众人饮过手中之物,又畅谈许久。申牌时分,祝逢春欲领俞星回营,魏昭推说城门已闭,要明日亲自送她。俞星拱了拱手,道:“公主,我与逢春分别已久,今日重逢,只想多说几句闲话。城门虽已关闭,馆舍仍待归人,不若就此别过,前往朝集院歇上一晚,也能试试徒儿的武艺。”
“既为闲谈,指挥可同东风一起留下。”
“景扬此言差矣,我身为边将,如何能轻易在公主府留宿,传到朝臣那里,少不得说你勾结将领意图谋反。”
魏昭笑了笑,道:“是我疏忽,那你们回去罢,明日早朝再会。”
祝逢春拱了拱手,缓步退出花园,行至院门,魏昭跑过来,抓了她的手道:“我送你。”她道一声谢,便由魏昭拉着走到西门,三人又拜一次,慢慢走出公主府,祝逢春看前方红日彤彤,不觉往后看了一眼,那门依旧开着半扇,魏昭立在门里,腰间悬一柄镔铁宝剑,剑上悬一条红色剑穗,于西风里缓缓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