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内卷皇帝被迫成为咸鱼(132)

作者:关途 阅读记录

经榕还没走, 远离燕都久了,他也有点看不懂曾经同僚的举动,预备先看看百姓的动向, 再总结成奏疏, 送往燕都。

南边识字的百姓多, 公告中的用句也并不复杂,很容易就能看明白。

正是因为看明白了,才陷入了难言的沉默中。

没有推卸责任、没有狡辩、也没有掩饰,其中甚至有陛下亲自口述的一段话。

满篇幅都透露着两个字:真诚。

现代有一种说法,真诚永远是必杀技。过去诚然有错,但受害最大的是西宁府那边,数年出不了一个进士,于南方而言,反而是好事,不仅多了许多进士,后果也只是封了作弊的书院。

他们不知道,那些依靠改名考中的进士们全都被赶到穷乡僻壤支教去了。甚至就连恩科,也是为了西宁府开的。

只看如今的局面,似乎、也不是不能接受?

“叫我看,这份公告分明应该贴到西宁府。”

有百姓见了,忍不住说:“咱们也没什么损失啊……还说明以前,咱们这边不如那边了。”

南方崇文,好学之风甚笃,听闻真相后,还激起了竞争之心,非要在下次恩科大放异彩。甚至有人偏激地试图找那些购买名额家族的麻烦——这岂不是直接拉低了南方学子的水平?叫这些人滥竽充数?

而后才了解,那些豪族早就被官府惩罚了,之前和私人书院一起清理,所以不显。

“再有,陛下才登基多久,怎么这写公文的人,将错推到陛下身上。”

亦有人察觉到不对,嚷嚷道:“陛下登基和今科会试只是前后脚,连事情都不一定知道,怎么将这几十年的过错全推到他一人身上!”

“这些官员真是好不要脸!”

“陛下分明没错,就算有,也是官员们欺上瞒下……”

更有脾气暴躁的,当场写了一份驳斥文,贴在公文之下。

经他启发,更有读书人将其作为了辩论之所,诗句、骈赋等纷纷而上,一时间,成了金陵一景。

更多的普通百姓知道此次的事后,都默默地在店门口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凡西宁府者,皆可在本店享受免费饭茶。

大部分人一辈子都不会离开居住的地方,西宁府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符号。

可经历种种后,他们忽而理解了公告上那句“同胞”的概念。

——即使永远都不会有见面的机会,但你遇到危难,我一定会伸出援手。

农人拿出了容易储存的特产;商贩们拿出与西宁府截然不同的花卉;读书人画了金陵的风光,写了描述风景的诗句……

而这些蕴满了心意之物,连夜送往了官府,希望官员们能够送去西宁府。

“东西不多,比不上太平苗珍贵。”

外面堆满了几辆板车。

头一回见到此事,自诩见多识广的官员们也有些哑然,道:“……这、这未有先例。”

“没有先例又如何?咱们不就开了先河?”经榕眼睛发光,刷刷地记录在奏疏上,还有空安抚身边的同僚,“这提上去,不也是大功一件?”

“难道你忘了,明年的吏部大计?”

每隔三年,外地官员都要接受吏部的考察,如果治下出现了汛灾、疫情等,评价肯定会拉低一截,影响下一年的去向。

但陛下通情达理,此次疫情是人为,目前首恶已经押送去燕都,数罪并罚,只图问斩,而以往在娘娘、汪家的庇护之下,兴风作浪的姻亲、旁支等,尽皆收押、判罪。

以往盘踞在金陵的豪强被连根拔起,甚至引发了周围的震动,江浙一带的豪强纷纷收敛手脚。

他们没有一个在宫里做娘娘的家人,就算平常欺压百姓,也不敢太过分。此时怕被翻旧账,纷纷将那些田地归还给原主,自己缩着脖子,不敢动弹。

经榕大致讲了一遍:“依我之见,这也算是你们的功绩,陛下若是知道了,说不定还要高兴。”

那官员点了点头,叫人把东西先登记,再着人送往燕都,从陛下眼皮子底下过一遍,便即可送去西宁府。

携带了太平苗的医者们暂时不打算回去,而是留下苗种,并携带剩下的苗种,往下一个地方出发,势必要扩展至全国。

金陵从先前的不安中缓过劲,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繁华,相较于之前,更多了一股向上的、生机勃勃的劲。

一个背着草篓、农民模样的中年人,从以往畏惧的官府中走出,路过洒满阳光的大道,慢慢地,来到自己隐藏在阴影之下的家。

附近的居民,都是金陵最底层的百姓,要么是身有残疾,无法出去做工;要么是年纪尚幼,无法撑起一家,只能蜗居在这一堆矮小屋子中,借以生存。

那人目不转睛地走进其中的某一间屋子,少年时期的回忆如同流水一般逝去。他曾经家有良田百亩,家人数十口,母亲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甚至田中产出了一种多穗的稻谷。

传下来的种田经验中写了,如果将普通稻谷与多穗稻谷进行结合,第二年大部分依旧是多穗稻谷,两年下来,家里的粮食会大丰收,日子便能更上一层。

他们那时以为是绝无仅有的幸运,可现在来看,应该是天塌一般的灾祸。

正是因为那稻谷,他们的田地被打上了“吉祥”的标签,不少豪强想要购买。

直到这时,还算是好的。

但汪家来了,他们跋扈惯了,就算出钱,也是一个远远低于平均的价格,几乎只是零头。

他们当然不愿卖。

可事到临头,已经容不得他们不卖了。

上一篇: 殿下好风流! 下一篇: 天帝

同类小说推荐: